Tag Archives: Stellarium

22Feb/24

“三五在东”,何谓三五?

“三五”之意历代有多种解读,最早出现在召南小星中,大概有三辰五行,三皇五帝和三五盈缺之三说,本文抛砖,以探讨先秦之三五为何。 召南小星:嘒彼小星、三五在東 周易系辞上: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 春秋左氏传:物生有兩,有三有五 国语晋语一:且夫口,三五之門也。是以讒口之亂,不過三五 礼记礼运:故天秉陽,垂日星;地秉陰,竅於山川。播五行於四時,和而後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闕 楚辞九章:望三五以為像兮,指彭咸以為儀 楚辞九叹:背三五之典刑兮,絕洪範之闢紀 史记天官书:夫天運,三十歲一小變,百年中變,五百載大變;三大變一紀,三紀而大備:此其大數也。為國者必貴三五 史记孔子世家: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業 汉书律历志:傳曰「天有三辰,地有五行」,然則三統五星可知也。《易》曰:「參五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 汉书郊祀志:夫周秦之末,三五之隆,已嘗專意散財,厚爵祿,竦精神,舉天下以求之矣 汉书续传:東馒虐而殲仁兮,王合位虖三五 后汉书郎顗襄楷列傳下:臣聞天道不遠,三五復反 后汉书班表列传下:至乎三五華夏,京遷鎬亳 后汉书马融列传上:自黃炎之前,傳道罔記;三五以來,越可略聞 就召南小星而言,从文意来看当指天子天命,天象所昭也,且“三五”和二章“维参与昴”相应,皆言天象。史记.天官书“為天數者,必通三五”就是这个三五,然以太史公之广博,于天官书中竟无明言三五为何,似是而非言日月星为其三,“日月暈適,雲風,此天之客氣”似为其五,看来三五之学到汉代已经不是很清楚了,或者依旧是秘府绝学,不可随意张扬,且史公未尽参研。 昭公三十二年“物生有兩,有三有五,有陪貳,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體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諸侯有卿,皆有貳也,天生季氏,以貳魯侯”可能是有关三五的最明确的先秦之言,很明确的指出三乃天地人三才(三辰乃三才之天象,后有详解),盖“物生有兩”即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之异辞,混沌初始世界一分为二而成天地之二,万物乃天地所生,“有两”乃言万物虽自为一体,其生其构皆由天地两部分,万物消亡就是其体(地魄)和其魂(天神)解构相离的过程,魂归天,魄回地,是“二生三”的逆向过程,三才生死是先秦哲学的基础,诸子百家亦不例外。道德经“二生三”之三乃言万物之繁多,兼指三才之构,众多和三才是不同的概念,需要从文意中揣摩辨别,三个和三才当是三字初意,众多乃衍意,一,二,三之金文甲骨文不仅是数字之象,也是古人描述混沌世界到天地人三才的拟象。“有三有五,有陪貳”乃前句文意之延续和结果,三(万)物众多而天地吉凶有五,五字之象乃天地间吉凶之主之事也,其初意不应该是数字。甲骨文数字一到五皆累叠一横而成,二有二横,五有五横,因三才之观,一二三又被借用来代表世界起源之三个状态之文之象,若以此意观五横之甲骨文,乃上下两横总括三才万物之象,此象和两横夹一×的金文五之象有相类之处,金文五乃万物吉凶之主之总括,X即吉凶。爻即吉凶之易,吉凶即万物的变化,也可以看做是万物。大概就是数字五和吉凶之金文五两字有相类的意象,五横之数字五最终被两横夹一X的金文五彻底替代,一字两意,或指数字,或指万物吉凶之主,亦作统治万物解。“有三有五,有陪貳”乃言天地生万物而其吉凶有主(天子),天子有左膀右臂之“陪貳”,观“三辰”之象而知吉凶之兆,万物之主(五)行其道(行)而成事于地,此言也揭示了天地皆存吉凶(五),盖吉凶本天地易变之人为的褒贬也,天象(三辰)乃吉凶(五行)所象,日月金木水火土七曜为要,由此可看出五行为金木水火土之论必春秋战国妄人之论也,地之五(主)应当是山河云物之类,不应当是金木水火土,这从周易就看看出坤地之象有艮山,坎水,巽风,兑泽也,离卦乃两明交替之天象,震乃天地交而生人之象,乾坤乃大总之概念而不对应具体事物,八卦中完全没有五个事物之“五行”,史公天官书言五行为“日月暈適,雲風,此天之客氣”当有所本。 天文志“古人有言曰:「天下太平,五星循度,亡有逆行。日不食朔,月不食望。」”可见五星之占包含日月,更不必说以日月为重,此五星当指吉凶之主而非数字之五,此言自古,必非春秋战国所“发明”。历代仰观三辰七曜之天象更是后世五行学说无法自洽的。竹书“帝辛:三十二年,五星聚于房。有赤鳥集于周社”之“五星”或指七曜,最可能指商周天官所认定的主吉凶之星宿,兆吉凶之主在“房”,此象即天子在方国之天象。天官书“房、心,豫州”,然禹贡商周之时,岐周乃属雍州,殷墟牧野皆河内冀州之地,所以“聚于房”不可以房宿对应王畿王气来解读。赤鸟乃地之吉凶(五)之兆象,帝辛三十二年乃天地兆示方国(房)周人将兴,为天下主也。古人认为天地兆示,十年有成,即周语上“川竭,山必崩。若國亡不過十年,數之紀也”,周人当在帝辛四十二年翦商王天下。竹书“帝辛:四十一年春三月,西伯昌薨。四十二年,西伯發受丹書于呂尚”表明翦商之事因文王国丧而暂停,服丧期间以授丹书之为以应十年翦商之事,又过十年,帝辛五十二年武王翦商成。 天文志“凡五星所聚宿,其國王天下”乃后世错认金木水火土为“五星”之衍也,盖岐周属“東井、輿鬼,雍州”而非房星也,天文志之文很可能就是后世对竹书帝辛三十二年的误读和错解。考察尚书,诸多篇章所书之五字当解为吉凶之主或天子有国之意,舜典“慎徽五典,五典克從”之五典从未有任何先秦典籍历数其一二三四五为何典,后世也无定论,很可能本就一典,“五典”之意象为吉凶之典,后世之周易当为周之五典,昭公十二年“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乃言诸书乃太史之根本和职责,“三墳”即三才之墳,三才之坛也,意指观三才通三才之主(神)之坛,五典即吉凶卜筮之典,八索乃君王兴替时允福同人之法,八即允,索即盟誓同人,九丘当乾阳道穷而藏于虚丘之则,九于丘也,乃周易坤“象傳:戰龍於野,其道窮也”之象:天王崩而藏于虚丘也,九字乃右字的变形,手臂端卷曲钩回且整个字形横卧,不似右字拟象上举之手,九字之形乃乾阳(今君)穷途而新乾阳(新君)将替而天道循环之象,参看旬字金文甲骨之象可知,此二字互为借鉴:旬字亦卷曲之形,字首乃十形之甲,以象肇启而终以轮回循环也;舜典“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之五皆可解为吉凶万事万物或主吉凶万物之意,以今语作此言大概就是:汝臣谋卜辟土,有司吉凶和刑法,天地吉凶之主有祭而天下民众以成(三就)。卜天地万物吉凶而肇成家万世基业家宅,谋家国之吉凶德行而兆民有居。三字皆作兆民解,流字说文之象乃古在川而成川也,其意象乃太祖立国而世代有臧之象,川即谷穀,有臧也。先秦卜居多言兆域墓园,其意乃“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之哲学思维,立国王命必以慎终怀远为思,卜居多言兆域即此思维的反映;皋陶謨“撫于五辰,庶績其凝。無教逸欲。有邦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無曠庶官,天工人其代之。天敘有典,勑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同寅協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所有的五字皆当吉凶万物来解读,“五辰”即吉凶之辰,五星三辰之异辞,“五典五惇”即(主命)吉凶万物之典和万物之祭享,“五服五章”乃言吉凶之主有祀而万物有章;甘誓“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乃商王命六卿之语,“五行”当解为天地吉凶之道,行即道,“三正”亦“三有司”,非言三职三卿,乃言兆民之正,三即众为兆民,“三正”即百官,兆民皆有其正,三正为三个职位之解不合情理,三正也可能是三辰之异辞,观辰星之初升中天以为正也;洪范“我聞在昔,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徵,次九曰嚮用五福,威用六極”有“五行”,“五事”,“五紀”和“五福”诸多五字词组且皆有历数和解读,如“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大概就是春秋战国以来五行学说的本源和根据吧,弃日月阴阳而仅以五行星以定吉凶,其理不通也,盖洪范乃“人事”之则,不涉及天地,所论乃兆民之吉凶,其金木水火土乃地之五行,是否和天之五行一一对应,尚需进一步考证。还有一种可能:洪范文本乃伏生二十八篇,流传有序可信,但是箕子是否传洪范真文于武王是有很大疑问的:箕子亡命山野,翦商一年后被武王搜得而被迫传典,之后箕子朝鲜,诸事不能不让人怀疑箕子对周人的敌意。对比虞书诸篇,尤其是皋陶謨“皋陶曰:「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彊而義,彰厥有常。吉哉!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日嚴祗敬六德,亮采有邦,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百僚師師,百工惟時。撫于五辰,庶績其凝。無教逸欲。有邦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無曠庶官,天工人其代之。天敘有典,勑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同寅協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達于上下,敬哉有土。」”,很明显洪范就是皋陶謨的扩充和改写,其文辞非如虞书之古奥具体,不堪洪范所言“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大禹之古辞,其文无一叙事,所论虚泛,和尧典,舜典,皋陶謨和益稷诸书有着本质的不同。可以肯定洪范或有大衍,或箕子依托皋陶謨等古书而改编自创,洪范之“五行”很可能就是皋陶謨之“五辰”有意之衍,本意皆日月星辰诸多昭示吉凶之星,而非仅仅指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益稷“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在治忽,以出納五言”之文意以日与星辰指“三辰”,以“山、龍、華蟲”指“五行”,天象肇启而推论五色五言,其文意兼括后文“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州十有二師,外薄四海,咸建五長”之五服,五千和五长,这些五字词组皆指吉凶而非数字也。洪范之文极大可能就是箕子用以误导周人的自创伪文。 楚辞九章抽思“望三五以為像兮,指彭咸以為儀”望象之辞,诗人明示三五为天象天命。复观昭公三十二年“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乃互文天地皆有吉凶之兆,天以三辰昭示时机,地以五行(吉凶之道)成器物,鲁语上“及天之三辰,民所以瞻仰也;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亦此意也。“三辰”是诸多之辰还是三个辰(星),有待考察,从天官书和天文志来看,七曜都可能是“辰星”,若甲骨文之辰字无误,其象乃以臬杆测量广下某星从中天开始下降或从东方地平始升也,即尧典“寅賓出日,平秩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此文有两辰,“寅賓出日”乃阳之辰,“星鳥,以殷仲春”乃四时春天之辰,可以断论月乃阴之辰,从尧典此文来看,三辰乃众辰也,某辰即天象昭示某神主当值,吉凶有降也。鲁语上“黃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財,顓頊能修之。帝嚳能序三辰以固民,堯能單均刑法以儀民”可知天官之学成于帝喾之时,尧舜之前也。楚语下“是以古者先王日祭、月享、時類、歲祀。諸侯舍日,卿大夫舍曰,士、庶人舍時”可以看出日月时岁皆事关天下王权之辰,日月四时加岁星共七辰,此其“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之七政乎?“卿大夫舍曰”可能是“卿大夫舍月”之衍,“天子邊祀群神品物,諸侯祀天地、三辰及其土之山川,卿大夫祀其禮,士、庶人不過其祖”乃天子有众视众辰而奉时祭神,其辞言诸侯可祀天地,很可能是指远古各国皆通天地之时,即楚语下“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無相侵瀆,是謂絕地天通”所言颛顼之前,也可见此文所言远古且有衍词,以其时春秋诸侯之词言称远古之王。礼记月令“乃命大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離不貸,毋失經紀,以初為常”,昭公元年“日月星辰之神,則雪霜風雨之不時,於是乎禜之”皆连言“日月星辰”,以致后世以三辰为三个星体,是对文本的误读,以今语当翻作“日辰,月辰和众星之辰”,古人早晚仰观日月诸星的出没和中天来确定一日之十二辰,一月之望朔二十九日,一年之四时和岁星十二年一周天以为常,君王“敬授人時”而王天下,“人时”以时总括日月时岁,言时皆因以四时为重。尧典虽未提及日月岁星等众辰之观测,仅及“日出”,“纳日”和四时之辰星,亦拨冗简繁之笔,以四时之星辰所涉观测方法,地点,所祀,物候和民则来规范民众三辰之事。昭公七年“公曰,何謂六物,對曰,歲時日月星辰是謂也,公曰,多語寡人辰,而莫同,何謂辰,對曰,日月之會是謂辰,故以配日”可见春秋中晚期,诸侯并未掌握天官秘府之学,知“日月星辰”为“六物”,即六种上神(三辰,吉凶之星)之大祭,而不知“日月星辰”乃三辰众辰之意,或以日月四时六星为重,或如周语下伶州鸠所言岁日月辰星和四时之辰六颗星为要,最可能的“六物”之主星不定,岁日月时四星必在“六物”而余者不定。复观“三五”之词,当指三辰五行,亦互文之辞,其意乃众辰昭示天象而吉凶之道成于地也,主三五之神之人即上帝天子,所以后世流衍为三皇五帝,三坟五典等等,无论何衍,其上帝王权之象不失。 西伯戡黎“乃罪多,參在上,乃能責命于天”,以参为天,即指三辰日月星辰之众辰也,参字金文乃三圆下接大人而其旁有三短横短撇以表万物或左右万物,此三圆当指三辰,参字乃大人通神以知三辰所兆吉凶也,参透之意当自此参神三辰之象,参字当三辰之本字。 召南“嘒彼小星、三五在東”乃朔日前早晨之天象,盖阳于东方为晨,早晨之月于东方乃朔日前几日之残月,时岁等诸辰星是否也在东,从字面上来看应当皆在东方,需要注意的是春夏秋冬各有其辰,一般而言国风之情皆言新君之正月,周正月乃夏历十一月,此乃尧典“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之时,冬至之月也,本篇当为某周王将立之情。字面上乃(诗者)于周正月朔日之前,夜观小星(辰星且不限于辰星)之精微生死以卜吉凶,此乃天官太史观天谋国之事也。吉凶之辰在东,不仅是吉凶之地的暗示,也意味着将有大吉或大凶,或吉凶之主(天王)将生(升)也,嘒(微)乃卜测小星之辰象(初生,中天和流亡)以定吉凶国事也。二章“参与昴”印证了前文“三五在東”之辞乃冬季,参昴皆冬季天空之主也,昴乃冬季之辰,即“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冬至日落后昴宿值于中天之景。本篇三五之辰星非指当季之昴宿,盖其所指乃早晨之天象,非尧典落日后之天象。如下图,以Stellarium模拟公元前八百年左右四时之辰:鸟,火,虚,昴,冬季只有心宿大火星早晨出现在东方,公元前七九六年冬至日大火星3:41初升,9:02中天,此日日出为7:57,以此天象,日出不久大火星已中天,很难称为“三五在东”,考察前月孟冬:夏历十月之天象正合本篇文意,如图十一月二十四日,大火星5:31初升,再前推一月的公历十月二十四日,夏历季秋九月,大火星7:33初升,与此日太阳初升7:01几同,视角相差不到十度,因此本篇三五之辰星当指大火星,东方苍龙之主,飞龙人君之兆也,天官书”東宮蒼龍,房、心。心為明堂,大星天王”指大火星乃天王之兆象也。复观竹书“帝辛:三十二年,五星聚于房”,很可能此星象被解读主吉凶之星集于房宿,乃天王有大凶大吉之兆也,言“五星”者,其意吉凶之星也,盖天官禁学,不欲泄露于春秋史书而以其总名称之也。从星象来看,季秋和孟冬之月皆合文意,然礼记月令孟冬“是月也,命大史釁龜策,占兆審卦吉凶”乃月令中唯一蓍龟之辞,可知本篇乃太史卿士孟冬卜筮谋国之事。本篇所言之年,其三五之象非常,吉凶欲作,龙有兴替也。 天官书天文志多有五星(行)之辞,唯有天官书“水、火、金、木、填星,此五星者,天之五佐,为[经]纬,见伏有时,所过行赢缩有度”指五星为金木水火土五行星,且此言乃史公“太史公曰:自初生民以来。。。”一家之言,非自典册传承。汉书笔端严谨,虽如史记多处言五星,但绝无自家妄言五星为何之辞,依本文分析,五星或五行皆三辰五行之异辞,其先秦本意乃吉凶(五)之星,三辰者,万物之兆也,三辰五行亦一事之两面:三辰诸星昭示吉凶而吉凶之行之道成于地也,三辰诸星以日月四时和岁星为重为主,天官太史观三辰而卜天地之吉凶也,亦即卜五行(五星):吉凶之行,后人衍意五星五行以为金木水火土五星,进而失三辰之意,周语下“王曰:「七律者何?」對曰:「昔武王伐殷,歲在鶉火,月在天駟,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黿”即三辰之象,岁星最为紧要,其次日月,辰即水星,太阳之昭也,“杀伐之气,战斗之象也”,星即填星,五行中除岁辰仅缀称星者,荧惑,太白则皆不缀以星为名,武王伐纣所涉之重要天象,伶州鸠举七曜之岁日月辰填,“填星所居,国吉”,可见三辰五行之指重在当值而主吉凶之星,而非指所有七曜,若有日月之食,新星变星彗星之类突发,亦必属三辰五行之星。天文志“凡五星所聚宿,其國王天下”,明显为竹书“帝辛:三十二年,五星聚于房”之传承,天文志“漢元年十月,五星聚於東井,以曆推之,從歲星也。此高皇帝受命之符也。故客謂張耳曰:「東并秦地,漢王入秦,五星從歲星聚,當以義取天下。」”乃汉人因天文志古传而自证,实汉人误读错解天官之书而致也,依先秦天官之法,当观三辰而非仅仅金木水火土五星,亦或汉人故意误解天官之书,以伪昭汉高祖如周文王一样受天命而将得天下,刘邦汉褒之地自周始属雍州,其时所兼并之三秦毋庸置疑亦属雍州,“東井、輿鬼,雍州”,五星临聚雍州,雍州之主汉王当王天下,此乃汉人之思也,非先秦天官之法则。值得注意的是此亦夏历孟冬十月之象也,天官之术未尽衍也。汉书“今五星出東方,中國大利,蠻夷大敗”和新疆和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的汉织锦绣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之说,其源头当皆自竹书和本篇,借汉元年五星聚于东井之事而广播兆民。 天文志“凡五星所聚宿,其國王天下:從歲以義,從熒惑以禮,從填以重,從太白以兵,從辰以法。以法者,以法致天下也”之辞和天官书数段有类,如以下天官书诸语“察日、月之行以揆岁星顺逆。曰东方木,主春,日甲乙。义失者,罚出岁星。岁星赢缩,以其舍命国。所在国不可伐,可以罚人。其趋舍而前曰赢,退舍曰缩。赢,其国有兵不复;缩,其国有忧,将亡,国倾败。其所在,五星皆从而聚于一舍,其下之国可以义致天下”,“察刚气以处荧惑。曰南方火,主夏,日丙、丁。礼失,罚出荧惑,荧惑失行是也。出则有兵,入则兵散。以其舍命国。(荧惑)荧惑为勃乱,残贼、疾、丧、饥、兵。反道二舍以上,居之,三月有殃,五月受兵,七月半亡地,九月太半亡地。因与俱出入,国绝祀。居之,殃还至,虽大当小;久而至,当小反大。其南为丈夫[丧],北为女子丧。若角动绕环之,及乍前乍后,左右,殃益大。与他星斗,光相逮,为害;不相逮,不害。五星皆从而聚于一舍,其下国可以礼致天下”,“其一名曰地侯,主岁。岁行十(二)[三]度百十二分度之五,日行二十八分度之一,二十八岁周天。其所居,五星皆从而聚于一舍,其下之国,可[以]重致天下。礼、德、义、杀、刑尽失,而填星乃为之动摇”,“太白白,比狼;赤,比心;黄,比参左肩;苍,比参右肩;黑,比奎大星。五星皆从太白而聚乎一舍,其下之国可以兵从天下”,“五星皆从辰星而聚于一舍,其所舍之国可以法致天下”,以上书志皆言金木水火土聚于某星宿,乃其星宿所对应之国将王天下之兆也,其领头之星乃兆其王天下之法,领头之星当言最西边之星,盖武顺解“天道尚左,日月西移;地道尚右,水道东流”,此即君子面南观天地,星宿自东而西,即自左而右,相较于春水东流,自右而左,于星宿,左东高而流于右西,于江河,右高而流向左,以星宿运转之方向来看,排列在右西即领头之星宿,有“天道尚右”之辞必为后世篡改。依书志之言,若五星聚而岁星位列五星之最西,则“從歲以義”,“以义致天下”,此天官书天文志五星之说不见于先秦典籍,跟周语下伶州鸠之言毫无相关,很可能是春秋战国时期秘府天官之学亡逸于列国,有衍兼演的结果。总之,三辰乃言众辰,兆示吉凶诸星也,以日月四时和岁星为要,兼察金水火土和一切星象异动,如彗星,新星等等,后世误作金木水火土五星,误比之地上五行,而先秦(战国之前)五行之意乃吉凶之道,三辰兆示在天,以吉凶而成物在地也,此三辰五行也,亦可称简五星,此即三五:天地造化,天命地成也,天子可视为三五的化身。 系辞上“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之言“參伍”即三五也,观天(地)以参其象而知人之吉凶(伍),知其数即知天文之周期和变化,数之象乃攴婁也,即卜其重复,卜其再生也,婁字解读可参见孔家家训:正考父鼎铭考。成文即成其吉凶,文其字乃象允命吉凶,天命也,成天下之文,即成天命,此天子君王之职之命也。“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乃冗文也,很可能是后世天官所缀蛇足:仰天俯地得象,卜其数其成而力行,此乃天官卜筮和君王之大成也,岂可以数定象,除非此句乃言预卜图谋未来之象以定未来之未来!谋定未来之未来即万世不坠也,依旧是妄言,盖“天命靡常”早已是周人的常识了。 召南小星二章“嘒彼小星、維參與昴”乃标准的天官之辞,且明确了冬季年末的背景。对比一章“三五在东”,可以看出两章乃倒叙之笔,一章乃次日早晨日月诸星在东之情,二章乃前夜日落后标准的天官仰天之情,“日短,星昴,以正仲冬”,下图即上图之前夜公元前七九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落后之景,此日昴宿一初升15:48,中天22:22,参宿一初升18:54,中天0:35,参昂于此孟冬日落后皆可见于东方,“參為白虎”,“昴曰旄頭,胡星也,為白衣會”,牧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二宿乃西宮咸池之主,主杀,主帅,“维参与昴”几乎等同于牧誓“黃鉞”和“白旄”之象。二章参昴之喻乃杀伐王征之象,或喻前王崩而新王如“三五在东”欲升之龙以正天下,此“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之象也。国风周雅,绝大多数诗篇皆关乎淑吉有臧,无论对于周王,封国之君还是大众,两君交替而政权得以平滑过渡乃所有人最大的利益关切,淑吉有臧乃其象,悼亡之情乃其内在体现,所以各国诗者不吝才情,书悼亡之情而赞其淑吉,实国泰民安平稳交替之求,悲喜相兼而君子中庸之情。在此漫长的送旧迎新的过程中-“天子七月而葬,同軌畢至,諸侯五月,同盟至”,任何虚情假意都不可能被伪装或掩饰,兼以先秦直书胸怀之传统,诗经篇章中也保留了不少不淑之情,国风两章诗皆不淑有缺之篇,本篇也不例外。

24Sep/22

秋分小记,自围脖而详之

尧典: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餞納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虛,以殷仲秋。 堯舜时代,中秋四时之祭,观虚宿一中天为是。日落(纳日)时演饯以祭日,此时宵中,即夜之长短处于正中,于日平分一日之时光。虚宿一值中天。stellarium模拟4500年前运城星空,阳历9.24为堯之中秋。

13Jun/21

流火之月武穆陟

豳风七月漫谈 豳风及其首篇七月,一直都是诗经之谜,诗经之异。 谜题之一:豳风的篇次。 诗经作风雅颂三类,以内容来看,豳风多有大雅和小雅之风,述史铭志。仅有狼跋言公颂王可比国风。篇章以四章(七月为八章,四章之倍数,等同四章。国风以二,三章为主为正,诗经篇章之论见本人文章:国风中的五首五章诗)为主,跟邶风的内容和篇章颇有类同,极大可能都是商周之变和西周早期的诗篇,其时周人礼乐未定,风雅不明,主流尚范式殷商之歌乐,以四章铭志雅言“商言”为主流。周书有“周公居東二年,則罪人斯得。于後,公乃為詩以貽王,名之曰鴟鴞”。以周公之诗不入周南,亦不入大雅,大有蹊跷。毛诗正义有“湯以諸侯行化,卒為天子。《商頌》成湯「命於下國,封建厥福」,明其政教漸興,亦有風、雅。商、周相接,年月未多,今無商風、雅,唯有其頌,是周世棄而不錄,故云「近及商王,不風不雅」,言有而不取之。” 此意虽不见经传,当不失实情。舜典时代已经歌乐具作,所谓“诗言志,歌咏言”。周人初期,武王克商之后,礼乐制度处于真空状态,当率商风商雅依然,周人之旧诗新乐尚无正名。其时周人之诗之情虽然远超一国国风之属,风雅颂具作,但名分仍持旧名,比如“周风”(周南之名,很可能是要破其殷商时代的旧名周风而作),有如其后诗经之邶风,汇一地之风雅于国风之列。豳风第四篇破斧论及周公东征,连同鸱鸮都表明了豳风之诗当作于西周初期。第三篇东山也可能描述了一次西征,或关乎东征,真面模糊。如果流传无误,以其先于破斧之等序,此诗可能是武王,甚至文王,王季时期的西征之诗。诗经中仅现于此篇和七月中的“穹窒”一词,表明其时国民之居还有蒙古包一样的圆顶穹庐,于公刘之时的“陶復陶穴”半地下圆顶居室大概是同一类建筑形制,还未演变到亶父迁岐下始作的“作廟翼翼”的宽檐纵脊中式建筑。“穹窒”两字如果流传有序,其字形偏旁间接说明了其象形,对比后世用词“室”,可以看出“窒”, “室”乃同用异形的建筑,其用就是宗庙里的一室。“陶复陶穴”的实景,半坡遗址就是一例。以鸱鸮,东山和破斧三诗之等序观之,东山可能最古,七月和鸱鸮因周公之故,虽然成诗略晚而居上位。竹书有“三年(康王),定樂歌。” 自此以周公之诗和最早的异类周风杂合为豳风,位列十二国中序(季札观乐列于王,郑,齐之后,汉儒列豳风于最尾),似乎跟周人的尊卑等序标准完全不符。尤其在西周及周初的年代,豳风位列几何,没有任何资料可以得知。但是从汉儒弃之于末位的结果来看,豳风着实令后人摸不着头脑,非风似雅有颂,强归之于国风则其等序左右为难。 周礼春官有:“龠章:掌土鼓、豳龠。中春,晝擊土鼓、吹豳詩,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凡國祈年于田祖,吹豳雅,擊土鼓,以樂田畯。國祭蠟,則吹豳頌,擊土鼓,以息老物。” 土鼓缶也,也称瓦,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指的就是这个乐器。周语伶州鸠有“是以金尚羽,石尚角,瓦絲尚宮,匏竹尚議,革木一聲”。土鼓为宫调,“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是献地之大乐。对应春官籥章,的确都是祭献土地。土鼓在陶寺遗址有实例,证明周礼所言不虚。周礼中豳乐分诗雅颂,毛诗正义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注疏: 以《周礼》用为乐章,诗中必有其事。此诗题曰《豳风》,明此篇之中,当具有风、雅、颂也。别言豳雅、豳颂,则‘豳诗’者是《豳风》可知。故《籥章》注云:“此风也,而言诗,诗,总名也。”是有《豳风》也。且《七月》为国风之诗,自然豳诗是风矣。既知此篇兼有雅、颂,则当以类辨之。风者,诸侯之政教,凡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此章女心伤悲,乃是民之风俗,故知是谓豳风也。雅者,正也,王者设教以正民,作酒养老,是人君之美政,故知穫稻为酒,是豳雅也。颂者,美盛德之形,容成功之事,男女之功俱毕,无复饥寒之忧,置酒称庆,是功成之事,故知“朋酒斯飨,万寿无疆”,是谓豳颂也。《籥章》之注,与此小殊。彼注云:“豳诗,谓《七月》也。《七月》言寒暑之事,迎气歌之,歌其类。”言寒暑之事,则首章流火、觱发之类是也。又云:“豳雅者,亦《七月》也。《七月》又有于耜、举趾、馌彼南亩之事,是亦歌其类也。”则亦以首章为豳雅也。又云:“豳颂者,亦《七月》也。《七月》又有穫稻、酿酒、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之事,是亦歌其类也。”兼以穫稻、酿酒,亦为豳颂。皆与此异者,彼又观《籥章》之文而为说也。以其歌豳诗以迎寒迎暑,故取寒暑之事以当之。吹豳雅以乐田畯,故取耕田之事以当之。吹豳颂以息老物,故取养老之事以当之。就彼为说,故作两解也。诸诗未有一篇之内备有风、雅、颂,而此篇独有三体者,《周》、《召》陈王化之基,未有雅、颂成功,故为风也。《鹿鸣》陈燕劳伐事之事,《文王》陈祖考天命之美,虽是天子之政,未得功成道洽,故为雅。天下太平,成功告神,然后谓之为颂。然则始为风,中为雅,成为颂,言其自始至成,别故为三体。周公陈豳公之教,亦自始至成。述其政教之始则为豳风,述其政教之中则为豳雅,述其政教之成则为豳颂,故今一篇之内备有风、雅、颂也。 以上就是豳风谜题之二:七月集风雅颂之文风,而周礼又有豳诗,豳雅和豳颂之说,这四者有何关系呢?是如毛诗正义所说七月的不同章节就分别对应了豳诗,豳雅和豳颂还是取七月为三者之歌词(诗)而以三种音乐鼓吹为诗雅颂?诗雅颂是不是十五(实为十二,王,郑,秦西周时期未有)国风未集,周人礼乐未作时的周人之歌之分类之词汇?竹书纪年之康王有“三年,定樂歌。吉禘于先王”。康王三年吉禘成王,也是厘定诗经十二国风雅颂及其歌乐的元年。诗集乐谱之厘定纂集也意味着其诗其乐已初具规模,至少有国风二三,有雅颂之别。以已成之歌乐,参天道(十二星纪岁次)封国,周人范式厘定了十二国风和雅颂之乐的框架和规则,从此乐歌具作。选入豳风之诗乐很明显是康王定乐歌时已有之诗,启以周公之作,是周人之经典,但又难以契合国风雅颂之框架,即周召为二正风乃王之夹辅,风气之先,雅为宗人臣子等国士之志,颂为宗庙之赞。豳风之质朴驳杂志史神秘异类于周召雅颂。古时有乐,耳闻便知,后人只能从文意和篇章管窥其端倪。以上猜测只能留给来人了,或考古或发明以求其真,本文纯为推理,为豳风之谜多一种假说。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启以天时,归于衣食。其字面简朴,然气象宏大,仰天俯地命人而瞻时光之流转,暗合易道乾坤之挪移而生养万物,溥天王土的道理,熔天地人之宇和光阴之宙为八字于诗中重唱回响,诗人渊塞高明,如此文意和境界,非君王不可有。前人归之周公,情理不违,也可能是周公前人之作。然考诸古代历法天时,“七月流火“之说仅见于此诗,且其天文之意义纷纭。 “火”为大火星心宿二/Antares,最早见于尧典有“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訛,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大意就是陶寺之尧命令羲叔居南郊,于落日后南讹(请神告神?),祭神。此日最长,其星是大火星。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夏至傍晚,大火星位于南天其星轨之最高点,南向祭之。大火星是先秦时代判断至日的星,服虔云:“火,大火心也。季冬十二月平旦正中在南方,大寒退,季夏六月黄昏火星中,大暑退。” 汉人服虔认为冬至也可以在早晨观测大火星来厘定冬至日,和尧典之“星昂”有所不同,说明古人已经注意到了数百上千年之后“天道”不同,星象有异。先秦节气以两至日(阴阳之极点)和两仲日(春分秋分,昼夜等长,阴阳平衡)为要,尤以夏至冬至为最。观星定日之法以落日后或日出前,某星初升地平或位居正南其星轨之顶为核验,尧典于冬至有“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冬至夏至在先秦并不叫“至日”,尧典称其“仲夏”,“仲冬”,从夏历历法来看,其四季居中之气也。夏至乃仲夏,阳气之至,所谓乾之“亢龙有悔(晦)”,此日之后,阴气渐长,成为主导乾坤阴阳矛盾的主导因素和驱动力,后世称至日,大概率取其阴阳之至的意思,从节气来讲,却是中(仲)气。阴乃地为养,万物赖以生存的根源,也是本诗的主旨之一:歌大地母亲,作五谷养我蓬勃周人。首句也印证了周人之异于殷商仅事神鬼而“敬天保民”。全诗开篇“流火”以天时,敬序无违而全篇歌劳作衣食,重在地母之养和万物生灵也。“星火”之日乃七月文中的夏历五月之中气,仲夏月之中气也,此日之后大火星始“流”,从其星轨最高点往西往下移动,到夏历七月底已低垂西方地平之上,八月秋分之前大火星没入地平。先人观星言时,或言其于正南天顶,或言首出东方地平(龙抬头),或曰昏中,或曰昏见;也有日出前观星,或曰旦中,或曰晨见或朝觌。观星定时(时是季节,时辰才是指一天之内的时间变化),言气候之变化,农耕和作息随时而变,所以星象和物候是农业社会极为重视的事情,农作之本,社稷之根。以致在汉语词汇有天时天机一说,就是从早期农业社会对观星定时的重视演化来的。两时之间,一切如常,更无需言及。“流火”之时只可有两指,其一夏至始过,其二大火星没入西方地平线。结合先秦观星之习俗,“七月流火”指的是夏至后大火星西流下降,有如河水东流。言“七月”而不言“五月”,有合于天文之察(七月没入地平线),但不合于先秦记述论及天时之习俗。纵观七月全诗,诸多物候以论时节,皆言其始,除了“七月鸣鵙”一句,郑笺云“伯劳鸣,将寒之候也,五月则鸣。豳地晚寒,鸟物之候从其气焉。” 此汉儒强解一例也。 五月“流火”,五月“鸣鵙”,合于天文物候,为什么豳风强言“七月”。古人各种解读,私以为王肃之说可以借鉴:“蝉及鵙皆以五月始鸣,今云七月,共义不通也。古五字如七。”能为此说当是小学经学兼明的大师。如图五字多种书写,富于变化,七字在先秦字形稳定,其差别就是书写方向相差45º角而已。五形讹为七,或不谙五有X形,转抄解意为七,在此诗不无可能。一章至四章全部释读为”五月“,天时和物候之争则尽消。 有感王肃之说,还有一种可能是五月七月双指,写此字为十字转22.5°,字形介于X和十字之间,意作俩解。仲夏夏至,在周历为七月,开篇七月九月,一言周历,一言夏历,同时以字形暗指夏历五月与周历七月之对。古人言物行事,正始为大。若周诗起手言夏历,再置一之日二之日之周历于后,大逆不道也。“七月流火”,启以周历,以字形书写暗应夏历,“九月授衣”,其周人宗夏禹夏历也,兼应农时。此说和于天象物候,追宗肇始,强调改历正朔之迁,跟五章“曰为改岁”呼应,再次强调了我周改历之月(即周历年底十二月或闰之十三月)在夏历之十月。从一章“七月流火”至五章“曰为改岁”,五为为极数,是全篇唯二涉及天时的字句,暗喻夏十月之后殷商其阳寿已尽,天时流转,周人代商而改周正(政),于周人就是乾之“潜龙在渊”也,虽然不显山露水,但正气始作,其“峻命不易”欤?其后六章七章卒章,描述了周人劳碌于田间宫屋,五谷蔬果,献羊祭韭,万寿无疆。其歌周之善政,民之勤力,地之丰饶,极乐田园,万年永保。由此来看,七月之诗当作于克商前后,文王受命改正朔之时,会不会就是文王之作?以七月鸿篇巧制而未提及周之先人或任何一位具体的先公先王,实在令人费解。此歌宣教于四方,全篇行周之月令辅以夏历农时,感其亡,鼓周人之正气,周之立国宣言也。可叹后世不传其乐,更弃其意而坠于国风之末,可叹可悲。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通常解读为风寒和“䬆颲”,都是形容寒风凛冽的状态。此二词的解读在诗经中独为异类,其一为仅有的双音节词形容天气,其二以六书之象形指事等形而上之法无解,当以通假,拟音或连绵词之法探求。今之通解实乃汉儒之强解,不知其依据何法。说文解字注有“今詩作觱發。水部畢沸,今詩作觱沸。皆假借字也。” 觱沸二字有鉴于小雅采菽和大雅瞻卬,同有“觱沸檻泉”,形容泉水翻滚冒泡而溢出泉水之槛。觱音通毖和俾,邶风泉水有“毖彼泉水”,诸多诗经篇章里有俾字如大雅文王有“俾立室家”,尔雅有“俾,使也。”,在以上诗句里“觱毖俾”都是此意,xx(文中主语缺省,可指老天或神秘之力)令泉水翻滚上溢而外流,此殊泉水不同于河水之自上而下,非“天水”而是“地水”。文王之句意为xx(上下文指文王)令家室企立。今之广东话有俾(bei)你听,就是这个古意使动,令其的意思。秦腔有俾(bi或pi)nia(第三人称,他)娃,意思有使动也有送给的意思,使动之意略有弱化。蓼莪和四月有“飄風發發”,“发”字形容气息剧烈流动。回归七月,周之正月有什么典型事物是像泉水一样翻滚淌溢,像风一样流动呢,周礼有“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抵、物魅,以福国之凶荒,民之札丧”,观上述豳风七月之物事时日表可知冬至即周之正月,今之大年初一也,时至今日还是饺子鞭炮,在先秦具为事神鬼之礼。周礼中讲的很明白,祭拜天神和祖宗(人鬼), 鼎簋烹享,气味觱发而享神鬼。参研周之二月,其事“载缵武功”,周礼夏官司马有“中冬教大閱”。以此观之,“栗烈”可解为通假之厉兵列阵。周历二月以通常说法是周之仲春,夏历之十二月也;周礼采用夏历,十一月为仲冬,周礼夏官与七月表述的应是一件事,时日相差一个月。私以为七月所述当为实情。周礼天官有“凌人:掌冰政。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凌”,查物事时日表和月令,其说夏历也。 七月二章“爰求柔桑”,强烈暗示了春季的宗庙祭祀,“哪里能柔和我的丧痛呢?”。周礼以四季行官(工), 春官宗伯也。懿字和桑字都强烈暗示了亡人之事,次句“采蘩”,点明”于以用之、公侯之事”,宗庙之事也。在诗经中但凡有“桑”,“蘩”,“荇菜”,“萧”等, 基本就是指宗庙祭祀。由此“女心伤悲”之伤春以致思春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儿了:春日阳气渐长,女阴柔而感阳祖(且,阳根,陕西话也称其为“势”, 俗语有“扎势”,“势大得嘀很”,形容虚张声势和气势轩昂),进而思“且”,再念及“公子同归”。怀祖而思春是诗经国风里常见的内容和写作手法,也表现了周人之目光远大,上追远祖而悲戚,着眼当下(女思公子),眼量于归于未来。这些都是中华传统中最根本的底蕴,所谓阴阳造化之功,血脉绵长,几千年来已经熔铸于每个人的血液筋骨。归即死亡之后世,现世之终点和目的地。先秦之时似乎未有前世之说,天地父母生人造物,以养现世,归而躯壳入葬灵魂尚存,其魂在后世之人来看就等同于宗庙之牌位。先人们在其后世过的生活跟现世类似,也需要吃饭,也需要跟现世人交往,于是就有请尸虞神示神告庙烝享等等祭祀活动,意味着现世和后世一起生活,同食同寝。先秦之前庙后寝的建筑格局就是明证,故人于庙,今人在寝,生活在一个物理空间,祭祀同食。观今之乡下民居,堂上祖宗牌位,堂后寝居依旧。着眼于归,既是对自我人生目标的审视,也是对先人后人的深思熟虑。作为现世之人,既要上奉祖宗,感恩所赐基业和栽培,更要保有和建立基业留待后人,教育后人,因为到了后世,自己连同所有先人的享用来自你在世的造化,基业和你所培育的后人,所以断子绝孙是先人最可怕的梦魇-列祖列宗无供养也,何论自身。归字凝聚了中国古典人生观的精粹。 三章论即“蚕月”,周历之五月也。自此,三正章历数“一之日”的周历一月直到五月极数。前三章每章五句,三五之数乃王之数也(参见另文国风中的五首五章诗),涉及周历月份也为一至五月,首三章五月构成另一个三五之数。结句于公子,其何人也?周王也。从文意看,三正章明明白白宣告周王改正朔,我启周历“七月流火”,我祖夏历“九月授衣”,历数周历正月至五月国之二三事,阳气勃发,公子做大,“我孔朱阳”。 四章至五章历数了夏历四月至十月,也就是周历六月至年尾十二月的物候和“公侯之事”,至此首五章已经遍历了周历一年十二个月而“曰为改岁”,恰好发生在极数第五章,难道也是个巧合? 最后三章论即农事之高潮-收获和酒食,以夏历娓娓道来,焦点从公子和宗庙转移到了周人大众及农事,后稷之业。“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排比铺陈令丰富欢愉之情弥漫人间。六月仲夏已过,阴气渐长,大地丰满,万物滋养,是坤之“君子以厚德載物”之始,五谷万物功成于夏十月,周之十二月,周人“跻彼公堂”而祈福“万寿无疆”。时至今日,此情此景点点滴滴尚有存留于民间乡村,是农耕社会刻骨铭心的悲和喜,生和死。 以蚕月为分割,之前启以周历,之后历数夏历,反映了周代农桑之功以夏历为基,而王事以周历为准。以此诗观之,大概率西周时期各国和民间主要还是使用夏历以导农事。时至今日,我们沿用的还是夏历建寅为正的历法,以其最便于农时。 复观首尾两章,首章启以周历,创周之纲纪,章尾结于“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歌其春季籍田大礼,农桑初发;卒章乃周历年终,杀羊兕觥,朋酒公堂,万寿无疆。有土有民有国有君有年如此,夫复何求?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此句奠定了周朝天时的基调。周正建子,七月仲夏;九月授衣,则衣食之禄依然仰赖夏正建寅之农时。三正之章反复吟咏此句,是提醒周人周夏二历的具体差别,是宗夏启周之宣告,是对新时代的憧憬和热望。 七月文辞古朴,“觱发”,“栗烈”,“褐”,“薁”于诗三百中仅见于此篇。诗经大量的服饰描写,鲁语有“夫位,政之建也;署,位之表也;車服,表之章也”,表明车服是政治制度的核心部分,社会阶层之等序以车服所标定明示。诗经,国语以致春秋左传中的车服笔墨必有其用意和特点。七月中“褐”为毛料或粗布之衣,再无出现于诗经它章,大概率揭示了此诗写于周礼和歌乐未成之时,衣服之制及名称尚未完全规范,“褐”衣大概就是粗鞣色黄的老羊皮袄吧,礼乐时代已不入流。岁末从田野归来,“入此室处”的宗室家庙被称为“穹窒”-此乃蒙古包的形制,去亶父“陶复陶穴”之时未远,甚至可能是一屋两名。豳风东山有“洒掃穹窒”,是诗三百唯二有“穹窒”一词或“穹”一字的诗篇。考东山文意,诗人西征后于归途上眺望东山之家园。几乎可以肯定东山就是豳地的象征。其时周人居住于泾河河谷,连山南北,东山西山是周人最亲切的景色。周人迁岐下之后,山连东西,终南在南,梁山在北,绝无“东山”。“穹窒”仅仅出现于这两首诗,证明了或其年代相近,或民俗略同,确凿无疑就是豳地之诗。大雅緜记述亶父于岐下营国,“作廟翼翼”,周本纪有“於是古公乃貶戎狄之俗,而營筑城郭室屋,而邑別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樂之,頌其德。”Read More…

05Jun/21

流火之月

豳风七月漫谈 本文有重大改动,请点击看更新版流火之月武穆陟 豳风及其首篇七月,一直都是诗经之谜,诗经之异。 谜题之一:豳风的篇次。 诗经作风雅颂三类,以内容来看,豳风多有大雅和小雅之风,述史铭志。仅有狼跋言公颂王可比国风。篇章以四章(七月为八章,四章之倍数,等同四章。国风以二,三章为主为正,诗经篇章之论见本人文章:国风中的五首五章诗)为主,跟邶风的内容和篇章颇有类同,极大可能都是商周之变和西周早期的诗篇,其时周人礼乐未定,风雅未分,主流尚范式殷商之歌乐,以四章铭志雅言“商言”为主流。周书有“周公居東二年,則罪人斯得。于後,公乃為詩以貽王,名之曰鴟鴞”。周公之诗不入周南,亦不入大雅,大有蹊跷。毛诗正义有“湯以諸侯行化,卒為天子。《商頌》成湯「命於下國,封建厥福」,明其政教漸興,亦有風、雅。商、周相接,年月未多,今無商風、雅,唯有其頌,是周世棄而不錄,故云「近及商王,不風不雅」,言有而不取之。” 康王三年定礼乐之前,武王克商之后,礼乐制度处于真空状态,率商风商雅依然,周人之旧诗新乐尚无正名。其时周人之诗虽然远超一国国风之属,风雅颂具作,但名分仍持旧名,比如“周风”(周南之名,很可能是要破其殷商时代的旧名周风而作),有如其后诗经之邶风,汇一地之风雅于国风之列。豳风第四篇破斧论及周公东征,连同鸱鸮都表明了豳风之诗当作于西周初期。第三篇东山极可能描述了一次西征,而历代归之于周公东征,汉儒解诗经之谬之强在此篇尽显。如果流传无误,以其先于破斧之等序,此诗当是武王,甚至王季文王时期的西征之诗。诗经中仅现于此篇和七月中的“穹窒”一词,表明其时国民之居还有蒙古包一样的圆顶穹庐,于公刘之时的“陶復陶穴”半地下圆顶居室大概是同一类建筑形制,还未演变到亶父迁岐下始作的“作廟翼翼”的宽檐纵脊中式建筑。“穹窒”两字如果流传有序,其字形偏旁间接说明了其象形,对比后世用词“室”,可以看出“窒”, “室”乃同用异形的建筑,其用就是宗庙里的一室。“陶复陶穴”的实景,半坡遗址就是一例。以鸱鸮,东山和破斧三诗之等序观之,东山可能最古,七月和鸱鸮因周公之故,虽然略晚而居上位。竹书有“三年(康王),定樂歌。” 自此以周公之诗和最早的周诗杂合为豳风,位列十二国中序(季札观乐列于王,郑,齐之后,汉儒列豳风于最尾),似乎跟周人的尊卑等序标准完全不符。尤其在西周及周初的年代,豳风位列几何,没有任何资料可以得知。但是从汉儒弃之于末位的结果来看,豳风着实令后人摸不着头脑,非风似雅有颂,强归之于国风则其等序左右为难。 周礼春官有:“龠章:掌土鼓、豳龠。中春,晝擊土鼓、吹豳詩,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凡國祈年于田祖,吹豳雅,擊土鼓,以樂田畯。國祭蠟,則吹豳頌,擊土鼓,以息老物。” 土鼓缶也,周语伶州鸠有“是以金尚羽,石尚角,瓦絲尚宮,匏竹尚議,革木一聲”。土鼓类同黄钟同为宫调,一个献地一个祭天,是大乐。对应春官籥章,的确都是祭献土地。土鼓在陶寺遗址有实例,证明周礼所言不虚。周礼中豳乐分诗雅颂,毛诗正义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注疏: 以《周礼》用为乐章,诗中必有其事。此诗题曰《豳风》,明此篇之中,当具有风、雅、颂也。别言豳雅、豳颂,则‘豳诗’者是《豳风》可知。故《籥章》注云:“此风也,而言诗,诗,总名也。”是有《豳风》也。且《七月》为国风之诗,自然豳诗是风矣。既知此篇兼有雅、颂,则当以类辨之。风者,诸侯之政教,凡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此章女心伤悲,乃是民之风俗,故知是谓豳风也。雅者,正也,王者设教以正民,作酒养老,是人君之美政,故知穫稻为酒,是豳雅也。颂者,美盛德之形,容成功之事,男女之功俱毕,无复饥寒之忧,置酒称庆,是功成之事,故知“朋酒斯飨,万寿无疆”,是谓豳颂也。《籥章》之注,与此小殊。彼注云:“豳诗,谓《七月》也。《七月》言寒暑之事,迎气歌之,歌其类。”言寒暑之事,则首章流火、觱发之类是也。又云:“豳雅者,亦《七月》也。《七月》又有于耜、举趾、馌彼南亩之事,是亦歌其类也。”则亦以首章为豳雅也。又云:“豳颂者,亦《七月》也。《七月》又有穫稻、酿酒、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之事,是亦歌其类也。”兼以穫稻、酿酒,亦为豳颂。皆与此异者,彼又观《籥章》之文而为说也。以其歌豳诗以迎寒迎暑,故取寒暑之事以当之。吹豳雅以乐田畯,故取耕田之事以当之。吹豳颂以息老物,故取养老之事以当之。就彼为说,故作两解也。诸诗未有一篇之内备有风、雅、颂,而此篇独有三体者,《周》、《召》陈王化之基,未有雅、颂成功,故为风也。《鹿鸣》陈燕劳伐事之事,《文王》陈祖考天命之美,虽是天子之政,未得功成道洽,故为雅。天下太平,成功告神,然后谓之为颂。然则始为风,中为雅,成为颂,言其自始至成,别故为三体。周公陈豳公之教,亦自始至成。述其政教之始则为豳风,述其政教之中则为豳雅,述其政教之成则为豳颂,故今一篇之内备有风、雅、颂也。 以上就是豳风谜题之二:七月集风雅颂之文风,而周礼又有豳诗,豳雅和豳颂之说,这四者有何关系呢?是如毛诗正义所说七月的不同章节就分别对应了豳诗,豳雅和豳颂还是妄自揣测取七月为三者之歌词(诗)而以三种音乐鼓吹为诗雅颂?诗雅颂是不是十五(实为十二,王,郑,秦西周时期未有)国风未集,礼乐未作时的周人之歌之分类之词汇?竹书纪年之康王有“三年,定樂歌。吉禘于先王”。康王三年当是厘定诗经十二国风雅颂及其歌乐的元年。诗集乐谱之厘定纂集也意味着其诗其乐已初具规模,至少有国风二三,有雅颂之别。以已成之歌乐,参天道(十二岁次)封国,周人范式厘定了十二国风和雅颂之乐的框架和规则,从此乐歌具作。选入豳风之诗乐很明显是康王定乐歌时已有之诗,启以周公之作,是周人之经典,但又难以契合国风雅颂之框架,即周召为二正乃王之夹辅,风气之先。豳风之质朴驳杂录史神秘异类于周召。古时有乐,耳闻便知,后人只能从文意和篇章管窥其端倪。以上猜测只能留给来人了,或考古或发明以求其真,本文纯为推理,为豳风之谜多一种假说。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启以天时,归于衣食。其字面简朴,然气象宏大,仰天俯地命人而瞻时光之流转,暗合易道乾坤之挪移而生养万物,溥天王土的道理,熔天地人之宇和光阴之宙为八字于诗中重唱回响,诗人渊塞高明,如此文意和境界,非君王不可有。前人归之周公,情理不违,也可能是周公前人之作。然考诸古代历法天时,“七月流火“之说仅见于此诗且不合天文。 “火”为大火星心宿二/Antares,最早见于尧典有“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訛,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大概率就是陶寺之尧命令羲叔居南郊,于落日后南讹(请神告神?),祭神。此日最长,其星是大火星。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夏至傍晚,大火星位于南天其星轨之最高点。大火星是先秦时代判断至日的星,服虔云:“火,大火心也。季冬十二月平旦正中在南方,大寒退,季夏六月黄昏火星中,大暑退。” 汉人服虔认为冬至也可以在早晨观测大火星来厘定冬至日,和尧典之“星昂”有所不同,说明古人已经注意到了数百上千年之后“天道”有变,星象不同了。先秦节气以两至日(阴阳之极点)和两仲日(春分秋分,昼夜等长,阴阳平衡)为要,尤以夏至冬至为最,观星定日之法以落日后或日出前,某星初升地平或位居正南其星轨之顶为核验,尧典于冬至有“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冬至夏至在先秦可能并不叫“至日”,尧典称其“仲夏”,“仲冬”,从夏历历法来看,其四季居中之气也。夏至乃阳气之至,所谓乾之“亢龙有悔(晦)”,此日之后,阴气渐长,成为主导乾坤阴阳矛盾的主导因素和驱动力,后世称至日,大概率取其阴阳之至的意思,从节气来讲,却是中(仲)气。阴乃地为养,万物赖以生存的根源,也是本诗的主旨之一:歌大地母亲,作五谷养我蓬勃周人。首句也印证了周人之异于殷商仅事神鬼而“敬天保民”。全诗开篇“流火”以天时,敬序无违而全篇歌劳作衣食,重在地母和人民也。“星火”之日乃七月文中的夏历五月之中气,仲夏月之中气也,此日之后大火星始“流”,从其星轨最高点往西往下移动,到夏历七月底八月初大火星没入地平。先人观星言时(四季节气),或言其于正南天顶,或言首出东方地平,或曰昏中,或曰昏见;也有日出前观星,或曰旦中,或曰晨见或朝觌。观星定时,言气候之变化,农耕和作息随时而变。两时之间,一切如常,更无需言及。流火之时只可有两指,其一夏至始过,其二大火星没入西方地平线。综合先秦观星之习俗,“七月流火”指的是夏至后大火星西流下降,有如河水东流。言“七月”而不言“五月”,不合于天文之察,也不合于先秦记述论及天时之习俗。纵观七月全诗,诸多物候以论时节,皆言其始,除了“七月鸣鵙”一句,郑笺云“伯劳鸣,将寒之候也,五月则鸣。豳地晚寒,鸟物之候从其气焉。” 此汉儒强解一例也。 五月“流火”,五月“鸣鵙”,合于星宿自然,为什么豳风强言“七月”。古人各种解读,私以为王肃之说可以借鉴:“蝉及鵙皆以五月始鸣,今云七月,共义不通也。古五字如七。”能为此说当是小学经学兼明的大师。如图五字多种书写,富于变化,七字在先秦字形稳定,其差别就是书写方向相差45º角而已。五形讹为七,或不谙五有X形,转抄解意为七,在此诗不无可能。一章至四章全部释读为”五月“,天时和物候之争则尽消。 有感王肃之说,还有一种可能是五月七月双指,写此字为十字转22.5°,字形介于X和十字之间,意作俩解。仲夏夏至,在周历为七月,开篇七月九月,一言周历,一言夏历,同时以字形暗指夏历五月与周历七月之对。古人言物行事,正始为大。若周诗起手言夏历,再置一之日二之日之周历于后,大逆不道也。“七月流火”,启以周历,以字形书写暗应夏历,“九月授衣”,其周人宗夏禹夏历也,兼应农时。此说和于天象物候,追宗肇始,强调改历正朔之迁,跟五章“曰为改岁”呼应,再次强调了我周改历之月(即周历年底十二月或闰之十三月)在夏历之十月。从一章“七月流火”至五章“曰为改岁”,五为为极数,是全篇唯二涉及天时的字句,夏十月之后殷商其“亢龙有悔”,天时流转一轮,周人代商而改周正(政),乾之“潜龙在渊”也,虽然不显山露水,但正气始作,“峻命不易”欤!其后六章七章卒章,描述了周人劳碌于田间宫屋,五谷蔬果,献羊祭韭,万寿无疆。其歌周之善政,民之勤力,地之丰饶,极乐田园,万年永保。由此说来看,七月之诗当作于克商前后,文王受命改正朔之时,会不会就是文王之作?以七月鸿篇巧制而未提及周之先人或任何一位具体的先公先王,实在令人费解。此歌宣教于四方,感其亡,鼓周人之正气,周之立国宣言也。可叹后世不传其乐,更弃其意而坠于国风之末,可叹可悲。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通常解读为风寒和“䬆颲”,都是形容寒风凛冽的状态。此二词的解读在诗经中独为异类,其一为仅有的双音节词形容天气,其二以六书之象形指事等形而上之法无解,当以通假或连绵词之法探求。今之通解实乃汉儒之强解,不知其依据何法。说文解字注有“今詩作觱發。水部畢沸,今詩作觱沸。皆假借字也。” 觱沸二字有鉴于小雅采菽和大雅瞻卬,同有“觱沸檻泉”,形容泉水翻滚冒泡而溢出泉水之槛。觱音通毖和俾,邶风泉水有“毖彼泉水”,诸多诗经篇章里有俾字如大雅文王有“俾立室家”,尔雅有“俾,使也。”,在以上诗句里“觱毖俾”都是此意,xx(文中主语缺省,可指老天或神秘之力)令泉水翻滚上溢而外流,此殊泉水不同于河水之自上而下,非“天水”而是“地水”。文王之句意为xx(上下文指文王)令家室企立。今之广东话有俾(bei)你听,就是这个古意使动,令其的意思。秦腔有俾(bi或pi)nia(第三人称,他)娃,意思有使动也有送给的意思,使动之意已经不很明朗。回归七月,周之正月有什么典型事物是像泉水一样翻滚淌溢呢,周礼有“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抵、物魅,以福国之凶荒,民之札丧”,观上述豳风七月之物事时日表可知冬至即周之正月孟冬,今之大年初一也,时至今日还是饺子鞭炮,在先秦具为事神之礼。周礼中讲的很明白,祭拜天神和祖宗(人鬼), 鼎簋烹享,气味觱发而享神鬼。参研周之二月,其事“载缵武功”,周礼夏官司马有“中冬教大閱”。以此观之,“栗烈”可解为通假之厉兵列阵。周历二月以通常说法是周之仲春,夏历之十二月也;周礼采用夏历,十一月为仲冬,周历与七月表述的应是一件事,时日相差一个月。私以为七月所述当为实情。周礼天官有“凌人:掌冰政。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凌”,查内容时日表,其说夏历也。 七月二章“爰求柔桑”,强烈暗示了春季的宗庙祭祀。周礼以四季行官(工), 春官宗伯也。懿字和桑字都强烈暗示了亡人之事,次句“采蘩”,点明”于以用之、公侯之事”,宗庙之事也。在诗经中但凡有“桑”,“蘩”,“荇菜”,“萧”等, 基本就是指宗庙祭祀。由此“女心伤悲”之伤春以致思春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儿了:春日阳气渐长,女阴柔而感阳祖(且,阳根,陕西话也称其为“势”, 俗语有“扎势”,“势大得嘀很”,形容虚张声势和气势轩昂),进而思“且”,再念及“公子同归”。怀祖而思春是诗经国风里常见的内容和写作手法,也表现了周人之目光远大,上追远祖而悲戚,着眼当下(女思公子),眼量于归于未来。这些都是中华传统中最根本的底蕴,所谓阴阳造化之功,几千年来已经熔铸于血液筋骨。归即死亡之后世,现世之终点和目的地。先秦之时似乎未有前世之说,天地父母生人造物,以养现世,归而躯壳入葬灵魂尚存,其魂在后世之人来看就归于宗庙之牌位。先人们在后世过的生活跟现世类似,也需要吃饭,也需要跟现世人交往,于是就有请尸虞神示神告庙烝享等等祭祀活动,意味着现世和后世一起生活。先秦之前庙后寝的建筑格局就是明证,故人与今人生活在一个物理空间。观今之乡下民居,堂上祖宗牌位,堂后寝居依旧。着眼于归,既是对自我人生目标的审视,也是对先人后人的深思熟虑。作为现世之人,既要上奉祖宗,感恩所赐基业和栽培,更要保有和建立基业留待后人,教育后人,因为到了后世,所有的享用来自你在世的造化,基业和你所培育的后人。归字凝聚了中国古典人生观的精粹。 三章论即“蚕月”,周历之五月也。自此,三正章历数“一之日”的周历一月直到五月极数。前三章每章五句,三五之数乃王之数也(参见另文国风中的五首五章诗),涉及周历月份也为一至五月,三段五月构成另一个三五。结句于公子,其何人也?周王也。从文理上,三正章明明白白宣告周王改正,我启周历“七月流火”,我祖夏历“九月授衣”,历数周历正月至五月夏至国之二三事,阳气勃发,公子做大,“我孔朱阳”。 四章至五章历数了夏历四月至十月,也就是周历六月至年尾十二月的物候和“公侯之事”,至此前五章已经遍历了周历一年十二个月而“曰为改岁”,恰好发生在极数第五章,难道也是个巧合? 最后三章论即农事之高潮和酒食,以夏历娓娓道来,焦点从公子和宗庙转移到了周人大众及农事,后稷之业。“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排比铺陈令丰富欢愉之情弥漫人间。六月仲夏已过,阴气渐长,大地丰满,万物滋养,是坤之“君子以厚德載物”之始,五谷万物功成于夏十月,周之十二月,周人“跻彼公堂”而祈福“万寿无疆”。时至今日,此情此景点点滴滴尚有存留于民间乡村,是农耕社会刻骨铭心的悲和喜,生和死。 以蚕月为分割,之前启以周历,之后历数夏历,反映了周代农桑之功以夏历为基,而王事以周历为准。以此诗观之,大概率西周时期各国和民间主要还是使用夏历以导农事。时至今日,我们沿用的还是夏历建寅为正的历法,以其最便于农时。 复观首尾两章,首章启以周历,创周之纲纪,章尾结于“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春季籍田大礼,农桑初发;卒章乃周历年终,杀羊兕觥,朋酒公堂,万寿无疆。有土有民有国有君有年如此,夫复何求?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此句奠定了周朝天时的基调。周正建子,七月仲夏;九月授衣,则衣食之禄依然仰赖夏正建寅之农时。三正之章反复吟咏此句,是提醒周人周夏二历的具体差别,是宗夏启周之宣告,是对新时代的憧憬和热望。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