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竹书纪年

21Apr/24

“上善若水”和桑林之舞

先人于水有特殊的认知和感情,周易彖传“乾: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周易文言“「時乘六龍」、以「御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乃比云雨为乾天之德也,生生之命也。云雨之象即屯卦,周易彖传“屯:剛柔始交而難生,動乎險中,大亨貞。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言云雨雷电之事即刚柔天地相交也,男女之事亦比类于此而称云雨,此其故也。 墨子明鬼下“燕之有祖,當齊之社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雲夢也,此男女之所屬而觀也”乃言各国风土不同,燕周观行男女之事于祖庙(或说祭于沮澤之地),而宋殷男女则于桑林。 燕风乃自周人,虽无记载,但是依旧可从古籍和岐周风俗略窥一二。地官司徒“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即周人遗风其隐晦之辞也。曾访西岐周公庙,卷阿之所,有姜嫄殿和郊媒殿皆男女求子之处,有碑记“远近祈子嗣者肩摩碰接,求无不得,香火之资,数以千计”描述暮春之“讫子会”。问诸乡里,指郊媒殿旁的数个窑洞偏房,言称讫子妇女庙会而来,夜居其中,有可心者则纳诸洞内相欢,以求受孕,这大概就是地官司徒所言的周地“春奔”了。周公之礼不拘泥于明媒正娶,乃风化民众令其得生多生之礼,盖周易系辞下“天地之大德曰生”也,序卦“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列男女之事于三才之后,夫妇父子君臣和礼仪之前,清楚地表明了先人对生生之德的认知:人间社会的根基,天下无出其右者。 尚生生之德非自周人,竹书“殷商成汤:二十四年,大旱。王禱于桑林,雨”乃有史最早之归天德为男女生生之笔,乃天子桑林求雨以生生,以福泽人民。论衡感虚“《傳書》言:「湯遭七年旱,以身禱於桑林,自責以六過,天乃雨。」或言:「五年。禱辭曰:『余一人有罪,無及萬夫;萬夫有罪,在余一人。天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傷民之命。』於是剪其髮,麗其手,自以為牲,用祈福於上帝。上帝甚說,時雨乃至。」”乃桑林祷雨之详。成汤放夏桀而“殷商成汤:十八年癸亥,王即位,居亳。始屋夏社”,竹书记成汤立位七年,年年大旱无雨,民众以为天不云雨,不生万物,乃成汤不行王道而无德,因而民不聊生,王位震荡。成汤情急而“自以為牲”。牲者,生生之特牛也,献诸天地之祭物以求生生天德,生字甲骨金文之象乃平地上出枝叶也,或有圆点在主干,丁实之象也,皆孳乳而生长成实之象,此生之古意也。牺字似乎也是生生之特牛,牺字甲骨金文尚未确定,若其隶书对应犠字,義者,生生而谋而力也;義字上部乃羊部,羊部金文之象乃十甲或屮上孳乳两支也,甲即太祖,屮即一代之象,两支乃新生一代之象,其短横乃指事之笔,意指生生以成两代也,羊字解读参见豳风七月;義之下部乃戈伐左以上登,乃卜谋助力而献生以上登之象,大祭之象也。金文戈字形有非武器之形,其字形几同今日之戈字,和青铜戈之象形戈字当为两字也,类同今字者,乃上卜下左会意之字,中部或一横以言上下壹同,或一向左之钺形以象上下壹同而佑(杀),皆上下同心持国之象也,此即義字右下部之戈也。总观義字诸部,乃众谋力而以牺牲祭神,以求生生。成汤“自以為牲”乃以自身为祭物而求雨生生之祭也,这也是成汤证明其有天命的最后一搏。竹书“殷商成湯:二十五年,作《大濩樂》”,二十五年乃桑林之祭的次年,由春官宗伯“乃奏黃鐘,歌大呂,舞《云門》,以祀天神。乃奏大蔟,歌應鐘,舞《咸池》,以祭地示。乃奏姑洗,歌南呂,舞《大韶》,以祀四望。乃奏蕤賓,歌函鐘,舞《大夏》,以祭山川。乃奏夷則,歌小呂,舞《大濩》,以享先妣。乃奏無射,歌夾鐘,舞《大武》,以享先祖”之辞可见,殷商肇国之舞乐大濩,乃考妣之祭,其重在妣母,这跟成汤求雨,以自为祭而作大濩的史实似乎有异;乐记“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誣上行私而不可止也”可能就是揭开这个谜题的钥匙,桑间即大濩,又名桑林之舞,庄子养生主“合於《桑林》之舞”之谓也;鄘风桑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亦此事也,并桑林上宫为一事,很可能上宫之苑囿即桑林,其思孟姜,孟弋和孟庸皆母妣也,隐隐暗示了男女生生之事;最有意思也最可信的史料当属左传襄公十年“宋公享晉侯于楚丘,請以桑林,荀罃辭,荀偃,士丐,曰,諸侯宋魯,於是觀禮,魯有禘樂,賓祭用之,宋以桑林享君,不亦可乎,舞師題以旌夏,晉侯懼而退,入于房,去旌,卒享而還。及著雍,疾,卜,桑林見,荀偃,士丐,欲奔請禱焉,荀罃不可曰,我辭禮矣,彼則以之,猶有鬼神,於彼加之”,此言宋公以大濩桑林之舞享晋悼公,晋公以身入局“入于房”。“去旌”乃言巫师擦除夏纹,这样整个祭祀只有商旌,晋君伪做商人一份子而入房有享。盖晋君本夏地之君,见天神和商祖时,商祖知夏而不知晋,此其“旌夏”之故。“舞師題以旌夏”乃言巫师额头纹以夏纹,以示其夏人也,题者,页于是,乃头部正中之象,楚辭招䰟“雕題黑齒,得人肉以祀,以其骨為醢些”乃楚人为其战亡者招魂,以百越战俘之骨肉为祭物,百越人“雕题”即纹额。晋君隐其名而享,此其“行私”也。数日后晋公疾,卜其病因乃因桑林之神,桑林之神何也?商祖之妣母也,仅从这一段文字还是看不出来桑林之舞究竟何为,但诸国世人皆隐晦其辞,可知桑林之实乃后人之忌讳也。 感谢现代考古,新都出土汉代桑林野合画像砖为我们揭示了桑林之舞的秘密:大祭求雨,其法乃以男女交合以象天地交,以诱天地交,天地交之象即云雨,就是成汤所祈,乃小雅黍苗“芃芃黍苗、陰雨膏之”之象也。雨露自古就是上天帝王生生之象,所谓的福泽大德,小雅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言天雨并润公私,此句或可参解“誣上行私”之语,桑林之舞乃女巫声歌而作诱上迎上之媚态以求上天雨膏之,诬者,巫女行歌言(舞)也,行私乃女巫歌舞诱成而“入于房”以终其事也,小雅大田之辞当有天德福泽而周人男女生生之意。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宋亦箫之文“战国至汉代桑林之舞、桑林野合图与祈雨习俗”乃桑林之考古,以上汉代画像砖之说皆自此文。复观襄公十年晋悼公享桑林之舞,可以猜测脑补桑林之舞如下:求雨即祭天地之大祭,牺牲歌舞皆备,成汤“自以為牲”即牺牲也,桑林之舞即歌舞也,“旌夏”即歌舞献祭时之旌旗以示祭主也,此言晋君也是祭主之一,和宋君共主同享大濩之礼。此歌舞之忒乃女巫通神于商祖妣母,演妣母以象坤地,以声色诱乾天而行云雨,祭主宋君和晋君乃扮神尸以象天,“入于房”,与女巫行云雨之事而成大濩之礼。祭天,其献祭歌舞当在露天众目睽睽之下,云雨则入房行私,此乃晋公虽惧却执意受享之故:欲知宋人之私也。荀罃“我辭禮矣,彼則以之,猶有鬼神,於彼加之”之辞,乃言我姬周晋人行周礼也,宋人所行非礼,如有桑林之神加罪降灾,“行殷礼”时晋悼公“去旌”而伪装成商人,桑林之宋祖天神赐福降罪都应该应验在宋君宋国上,与我晋君无干。 成汤经大濩之祭,才真正奠定了殷商之天命王道,盖成汤猷祭而能生生, 此天王之象也。道德经“上善若水”乃“天地之大德曰生”之异辞,也道出了先人心中的水之象,天德生生,如甘霖雨露而泽润万物。若是,此水指其物质,而非如先秦大多典籍中水字意指河流。善字乃言和羊的组合,羊部之象乃生生而繁衍世代也,言字之象乃坎穴上有屮,其主枝滋孽两支而持一,乃世替新君盟誓于祖之象,最上短横乃指事之笔,指其持一之典册誓言也,有些金文无最上指事之短横,其象多似世替盟誓之指事,而非指所宣之言,总之,善之象乃生生不息,国盟以求万代也“上善若水”道出了帝王春秋万代之真谛:润泽万物以成生生之大德。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之辞,可以看出“上善若水”当出自上古典册,其后之言乃此句之传也,尤以三字句远离古意,当为老子所注。 老子河上公章句“水在天為霧露,在地為源泉也”归纳了水的两个出处,天德为雨露,地德为源泉也。诗经中提及泉水者有十四首,或比泉水为考妣之德泽,或意母国故土之养,此水之地象也。大雅公刘“篤公劉、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以百泉喻故土,迁京豳而“觀其流泉、其軍三單”以言新邑之美,皆以泉喻土也。

12Aug/23

人生终极漫谈:之子于归和归宁

歸之象和其于先秦典籍之意向以及古典文学中之重 周南葛覃“害澣害否、歸寧父母”,“歸寧”之辞当是奔丧之举,寧之象乃供案有心,所祭其丂/考也,心之对色也,考妣之祭不以牲酒百物但凭心意也,并与归字连言,有已嫁之女遥祭父母之象,歸寧乃奔丧之举也,寧字意在安喜,乃主观意愿,衍意为宁可宁愿多指弃功利而就心意也,异体字甯之象乃祭祀以心不用物也,寧甯二字象有异其大义同也。 歸婦说文字体右部一致,其金文之象乃众人束信围绕于小君之象。朿与歸婦右部金文之象仅在上部有别,朿乃矢贯一横之象,且此横两端有两短竖以象束围,所以朿之象乃一束矢其意为众人盟誓之象,安倍“三支箭”当有此意。那么歸婦右部乃束帀翟羽之象,上两斜线乃羽翟之象,可与金文翟字相参,下三短竖其象羽柄有类矢之尾羽,其意乃众人拥戴集令从于小君之象,盖翟乃小君之象也,此邶风简兮“左手執籥、右手秉翟”国器之象也,鄘风君子偕老“玼兮玼兮、其之翟也”,卫风硕人“翟茀以朝”,春官宗伯“王后之五路:重翟”皆以翟象小君王后,翟羽当小君头饰之昭著者,历代帝后服饰当可考之。歸字金文左部与师帅相同,很可能指现世之国土和下土(后世)之国,一竖乃天地人三才上下空间之标尺,两个圆圈其象土国,处于一竖的中部和下部代表了人世之家国和亡人之墓园下土,集于小君,家国所处,此乃歸之本意。小君处内,其象众人之所归,中土家国,君民之所归,墓园南亩,乃先人所归也,总之,归字之象乃众人集于家国。 归思或古人一生最重,其人生终极目标之象,“之子于归”,“胡不归”,“八十始得归”,“视死忽如归”,“归去来兮”,“壮士十年归”,“风雪夜归人”,“沉醉不知归路”,“埋骨何须桑梓地”…,历代无数诗文皆关此情。同理师字之象乃(有众)集于国也,即作军成师于国郊之地,其众人鬼,即周本纪“為文王木主,載以車,中軍”之象之义,周师乃集人鬼之师也,小雅出车“我出我車、于彼郊矣。設此旐矣、建彼旄矣”亦此景,旐即太祖之鬼旗,旄即亚旅之人旗,师之右部帀也,说文“帀:周也”不确,帀之象乃众集于中且通于上,盟于上(横)也,持一(誓)于上(天),僖公五年“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為文王卿士,勳在王室,藏於盟府”之谓也,帅之右部巾乃大带之象,居中以节周身其象中军领左右二军也。 庄公二十七年“天子非展義不巡守,諸侯非民事不舉,卿非君命不越竟”之义乃言古人内外有别,动静有常,出入皆有大义,对于女性,其归乃婚嫁夫君,其出或言出夫家而归葬于夫君陵园,或言其大归而出:被休而回娘家终老。归和出虽意义相左,但不是反义词,于古文中出乃指短暂之行为,归字多具目的之意,比如葬小君之事,就其棺椁而言出,就其丧葬当言归,人生之大归也,无论女性归葬夫君还是被休,皆大归终极也。庄公二十七年“杞伯姬來,歸寧也,凡諸侯之女,歸寧曰來,出曰來歸,夫人歸寧曰如某,出曰歸于某”言杞伯姬归宁乃探望生父,非常礼也。左传乃循先秦古史体例,所书皆异事,即公羊传桓公八年“常事不書”,春秋四时若无异事,当仅书“元年,春,王正月”,甚至数年一字不书,此情于竹书可见一斑,非无国事也,盖天无异象,四时有常,天子百官诸侯四国依礼而作可也,春秋经和左传累牍而书史,盖礼崩乐坏皆非礼之异人异事兼以四时之异也,如谷梁传僖公三十一年“婦人既嫁不逾竟,杞伯姬來求婦,非正也”,可见杞伯姬于二十七年之归宁也非常礼,甚至依周礼不当有归宁之举。谷梁传庄公二十七年“冬,杞伯姬來。莒慶來逆叔姬。諸侯之嫁子於大夫,主大夫以與之。來者,接內也。不正其接內,故不與夫婦之稱也”更揭穿了杞伯姬所谓的归宁之辞,杞国卿士莒慶来接杞伯姬回杞国,此非常礼,其根源于嫁女不可逾境,杞伯姬“归宁”逾境之非礼带来了莒慶来接纳杞伯姬之举也成了非礼,所以春秋经不以杞伯夫人或谥号称之,不仅言其非礼,也有昭示杞伯夫妇矛盾之大嫌。桓公十二年“公會杞侯,莒子,盟于曲池”很可能是杞伯姬跋扈之根源,鲁国借此盟成了杞国之保护国。谷梁传僖公五年“杞伯姬來朝其子。婦人既嫁不逾竟,逾竟非正也。諸侯相見曰朝,伯姬為志乎朝其子也。伯姬為志乎朝其子,則是杞伯失夫之道矣”则明言杞伯失夫道,此言之另一面即杞伯姬失妇礼也。公羊传庄公二十七年“冬,杞伯姬來。其言來何?直來曰來,大歸曰來歸”有何休注:“直来,无事而来也”,天子无事尚不出国巡守,何况小国之小君妇人乎,春秋经庄二十七年,僖五年,二十八年,三十一年均有“杞伯姬來”之辞,五年,三十一年虽缀以事由,皆非礼制也,可见杞伯姬之为乃非礼以干国事,春秋经和左传皆鲁史之书,于鲁事多有隐晦,谷梁传公羊传似乎没有这些隐晦,或非鲁之国学也。总之归宁于周礼,于葛覃当妇人奔丧父母之事也,至春秋礼崩乐坏,杞伯姬之流借归宁之辞行非礼之事也。 竹书康王“六年,齊太公薨”,邑姜之归宁也,在康王五年定歌乐之后,然则周南之二的葛覃必为太姒归宁之篇,也合于正风当系于一人,即祖考妣之论。葛覃小序“后妃之本也”乃言后妃赴其本家,必归宁奔丧之事也,虽未明言大姒,考其意可得也。

31Jul/23

淑女,今文和古文

自古至今,关雎之淑女君子深入人心,皆拜毛诗“后妃之德也”之言,令后人等同淑女后妃于一人一意,然古文女汝混用,且毛诗诗解自汉代至今争议纷纷,诗三百多未有定论,“淑女”二字自可一辩。女字金文乃一人交手跪坐之象,不必女性之指,本文借关雎“窈窕淑女”之分析,探讨先秦女字之用之意,以及女汝诸字之衍。 “淑女”之淑乃求淑善之意,于诗经中皆关乎葬亡,王国维有“‘子之不淑,云如之何。’《传》《笺》均以‘善’训‘淑’。不知‘不淑’乃古成语也。《杂记》载诸侯相吊词曰:寡君闻君之丧,寡君使某,如何不淑。……是‘如何不淑’一语,乃古吊死唁生之通语”之语,也指出淑字关乎弔丧。那么“淑女”究竟是美善之妇女么?或亦关乎丧葬之事呢? 先秦古文,言女今多作汝也,或男或女,并无性别之意,观其金文之象,双手交叠于前而跪乃小人鄙人之象,乃言其人臣服位低之意,僖公六年“許男面縛銜璧”之面缚即此双臂在身前交叠之姿以示臣服,所缚乃其交叠之双手也。 以下考察典籍之数据,以作女汝之辨,将先秦典籍(https://ctext.org/ancient-classics/zh)中女汝二字归类为言女你或言女妇两类,并非解意,仅作分类之标识,同理今日之你和妇二字皆不能等同于古文之女字,古之女字也不是现代二字意义的综合,先秦之女字就是指臣仆之人,不具男女之意,若兼有妇女之意乃自上下文意引申其意而非自字象本身。女字专指女妇很可能是春秋伊始男女地位失衡,女字逐渐成了妇女专指,而衍汝字以言女你。所以,女汝之用也是先秦典籍古文今文流转之辨的利器:竹书汝字出现三次,皆地名,女字出现四次,言你言妇皆有;诗经汝字一次,当为地名,女字一百零五次,言你言妇皆有;尚书汝字一百七十九次,女字五次,汝非地名皆指女你,而女字皆指妇;周易无汝字,女字三十七次;论语无汝字,女字十九次,左传汝字十次,昭公七年前出现三次皆言地名,自昭公七年起或言你或言地,女字二百二十一次,言你言妇皆有,昭公七年后也多有以女字指你;国语汝字三次,乃齐语一次言地,越语两次言你,即“吾將殘汝社稷,滅汝宗廟”,女字八十九次,言你言妇皆有,其中或有如诗经难辨字用者,例如周语第一篇密康备物“恭王游于涇上,密康公從,有三女奔之。其母曰:「必致之于王。夫獸三為群,人三為眾,女三為粲。王田不取群,公行下眾,王御不參一族。夫粲,美之物也。眾以美物歸女,而何德以堪之?王猶不堪,況爾小醜乎?小醜備物,終必亡。」康公不獻。一年,王滅密”,此“三女”若解为三臣子也可通,意指陇右陇东一带戎狄三族。此篇言周恭王游于方国乃王师行田猎祭神之事,三族摄于王师来奔至粲,为粲而献王,“為群,為眾”乃成群作群成眾作眾之意,非概念之判定释读,“為粲”亦即至粲进贡之意,“美之物也”即指此物非大非美不可享,美于周人文本中多指周祖,于本篇实指恭王也,且“三女为粲”,其意在祭享,并无妇女之象也。此文中“人三”乃周王之民之卿,别以“女”称呼来奔之人,以别其乃蛮夷异族之野人也;逸周书汝字五十九次,女字二十四次,同尚书之字用,显然与尚书皆非先秦之书。 综上可见,汝字早期只做地名,而女字则有你女臣仆等诸意象,女你之指实君王命其臣仆之指,竹书,诗经,周易,文本流传有序,最接近先秦古文,绝无以汝言你之辞,左传,周语亦当流传有序之文本,而且显示了以汝代女的年代当自春秋晚期,最早的文本乃昭公二十一年“城曰,余言汝於君”之语,而昭公七年“今有司曰,女胡執人於王宮,將焉執之。周文王之法曰,有亡荒閱,所以得天下也。吾先君文王作僕區之法曰,盜所隱器,與盜同罪,所以封汝也”之女汝之用依然从古,汝字依旧是地名,此地即哀公十七年“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為令尹,實縣申息,朝陳蔡,封畛於汝”之汝。 至越语勾践时代,言女大多指女妇,言汝多指你而不必为地名,但越语上“請句踐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之言依旧保留了女字的原始用意,勾践女乃勾践之臣,大夫女乃大夫之臣,士女乃士之臣仆,第二个女字作臣服服侍之意,即勾践,大夫和越国士人皆遣送其臣仆去吴国分别臣伺于吴王,吴大夫和吴士,对应了下文“然後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吳,其身秦為夫差前馬”之三百宦士,前文“越人飾美女八人納之太宰嚭”之八美女的数量完全不合勾践大夫和越士所供奉之数量等级,此八人乃应前文“愿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之赂,对应于“子女”之子,即越之国子,乃美奴也,非勾践之女臣不可言美言大也。金文奴字乃有女也,获奴使奴之象,古人言奴乃使奴获奴之意。 尚书和逸周书皆以汝代女,乃秦汉之人厘定的结果,即秦汉之人厘定古文篆文之经,据古文女字字用而别女字为汝女二字。尚书自伏生,而逸周书则不知自何人也,将女你之字皆厘定为汝,而女妇之字厘定为女,这二字在先秦古文中实乃一字也,若历代流转有序,改篆变隶不应以一字改两字。春秋后之文本,女字用已分,开始大量以汝代女以言女你,此法始于异体假借,最终字用完全异化分离,以区分女字用于女妇之指。在秦代汉初巨变文荒之时,伏生之流或依照秦朝之秘府隶书文本抄录,或亲自厘定古文尚书二十八篇而作转隶书,将古文之女字依照上下文一解为汝女两字,其本依旧可能自秦之秘府,否则以六国国学家传谁人敢篡改经书,非有千古开天之伟人敢为之欤!而诗经,周易,国语,左传等皆自六国之秘府或家学得以历代善本流传,于汉代依旧保有古文经,转隶时汉儒不可能将古文女字按字用转写为汝或女,且汉儒本身已不能准确的解经解字了,无从分辨古文女字之二用。再后古文之竹书隶变时亦皆未将女字做俩解。逸周书有类伏生尚书之字用,其文本很可能也是源自大秦秘府官方转隶的结果。 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皁,皁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僕,僕臣臺”乃先秦臣仆奴女制度的最佳解读,即公为王之女,士为公之女,天下等位以十,除顶级之王和末等之臺,中间八等在不同的环境中或主或仆,女字乃其为奴仆时之总称,此时再回顾越语“美女八人”可知其人或越国公卿或越国国子,纳为吴太宰嚭之臣仆也。既知汝女二字之文本流变,再来考察尧典“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巽朕位?」岳曰:「否德忝帝位。」曰:「明明揚側陋。」師錫帝曰:「有鰥在下,曰虞舜。」帝曰:「俞?予聞,如何?」岳曰:「瞽子,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姦。」帝曰:「我其試哉!女于時,觀厥刑于二女。」釐降二女于媯汭,嬪于虞。帝曰:「欽哉!」”,此文乃汝女皆存,若古文尚书当皆书女,“二女”不必指妇女,以文意来看乃四岳和師錫帝二人(最可能以二人指代两族),尧之二臣即“二女”也,尧令此二人为虞舜之宾而辅政,令二人暗中考察虞舜于四时祭祀王政之情,即“厥刑”于二人的情况,二人宾女于虞舜,为舜之臣,虞舜赏罚二人即四时祭祀王政之要义,以此来观察虞舜的执政理念和能力,四岳是四人还是一人历代有争,但是从王政角度四岳乃一方一臣也,盖尧欲巽位于四岳如其所言“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巽朕位?”,可巽位四岳,四岳当指一人也。周语下“共之從孫四岳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導滯,鍾水豐物,封崇九山,決汨九川,陂鄣九澤,豐殖九藪,汨越九原,宅居九隩,合通四海。故天無伏陰,地無散陽,水無沈氣,火無災燀,神無間行,民無淫心,時無逆數,物無害生。帥象禹之功,度之于軌儀,莫非嘉績,克厭帝心。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賜姓曰『姒』、氏曰『有夏』,謂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祚四岳國,命以侯伯,賜姓曰『姜』、氏曰『有呂』,謂其能為禹股肱心膂,以養物豐民人也”可知四岳乃共工之从孙,被大禹赐姓姜,封地吕氏,也称四岳国,一国一人之谓也。姜之象即女上有羊,以象此臣族世代繁茂也,吕乃上国下国相叠,以象封土也,下国下土乃亡人之国土,陵园南亩也。周易大过“九二: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之女字非冗言,乃言老夫得妻,其妻自低等之族,君娶女于臣仆之族也,不是门当户对的婚姻,对应于大过“九五:枯楊生華,老婦得士夫,无咎无譽”,乃君妇得低位之夫也,盖士乃最低之爵位,此爻恰恰对应了九二之爻辞。妻字之象乃持主位之女也,祭主且有臣仆之象,此即小君也,小君乃国君之妻,其次位臣仆也,持神主之象乃言此女亦君也,妇字之象乃女佑持以祭地也,与妻字皆小君之象,曲礼下“公侯有夫人,有世婦,有妻,有妾。夫人自稱於天子,曰老婦;自稱於諸侯,曰寡小君;自稱於其君,曰小童”,季氏“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此二文皆言妻,夫人,老妇,小童乃小君之异辞也。 言归本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乃互文之辞,即女臣行窈窕之事以求淑吉,与君子皆求好合。句法上女字后置以近君子,从构句上也表现了女臣君子行事以中,且女臣君子相依和好之象。好之象乃子尊于右而女臣鄙于左且并存之象,乃上下得位且团结一心之象。逑字若流传有序,参以辵求二字金文之象,逑乃祈求以上登通神之象,正义“《诗》本作逑,《尔雅》多作仇,字异音义同也”之仇字乃求字之异体无误,仇乃烝民于作,太祖(九)于右,其意民烝君佑,即“為酒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禮。降福孔皆”之情,于逑字皆行祭以求通神而受福之意。女臣送亡祭享于道而求淑吉,亦兼言君子之求:“天行健”,君子生杀予夺以成天下也,皆求祭于庙而烈祖赐返福禄之象。总之,“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乃送亡且(亡)君臣融融,君臣互求而国泰民安之象也,互求即君子求以生民而王天下,臣民求神以吉葬亡君而君灵赐福。

15Jun/21

流火到授衣

豳风七月漫谈之二 流火之月武穆陟一文提出了有关豳风七月的四个谜题,加赞毛诗注疏的结论:此周公之东时期的诗作,并得出此诗的发端有一种可能性:武王于夏历六月下葬,七月礼毕,对应于“七月流火”。之后成王元年有竹书纪年之“秋,王加元服”的历史背景,则对应“九月授衣”。从篇章结构来讲有如该文的结尾“七月篇章精巧,前三章可单另为豳诗豳风,洋洋正风之气而怀祖春祭。首五章阳阳三五之章铺陈歌赋周人一年十二个月的物候劳作,汤汤之大雅而歌周正天时,无一王字而其气觱沸。尾三章热烈奔腾,兴味一变为颂,周王万年!” 七月以一歌诗而风雅颂具作,也是诗三百所独有的。本文且就前三章,所谓的豳风(诗)提出另一种解读。 国风除周召邶鄘卫王之商周王畿之风,其追古怀祖之情被雅言頌词所冲淡,其它各国国风,以怀祖为纲,兼有美公侯之词,偶有刺音。其主题内容之单一,很明显是周官定歌乐和选诗的结果。若将七月前三章摘出,独立一诗,可堪称最繁复的怀祖国风,以五句三章之构暗喻王崩。其历数武王十二月崩后,次年一月直至七月之武王葬礼,呼应九月成王元服为启新,是真实的历史记录,也是风土人情的绝佳写照。本文试图训读文字,就此作出不同于流火之月武穆陟的第二种细节解读。武王崩之年,竹书记录为克商后第六年,而逸周书略有不同,有“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祿父,俾守商祀,建管叔于東,建蔡叔、霍叔于殷,俾監殷臣,王既歸,乃歲十二月崩鎬,肂于岐周,周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東,徐奄及熊盈以略,周公、召公,內弭父兄,外撫諸侯。元年夏六月,葬武王于畢。” 然逸周书和竹书纪年记录的武王崩和葬武王的月份是一致的,十二月崩,来年六月葬。以下是七月前三章。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一章)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二章)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三章) 诗三百非常喜欢双关多意,不论是音读,词义上双关还是意象上的双关,这也是诗经趣味盎然语义丰富的重要原因,其用遍布诗经的篇章。比如“褎如充耳”,就是词语上的双关,以瑱之别名双关耳塞而不能听民意。“旄丘之葛兮、何誕之節兮。”,大概就是仲旄父后人之叹,以旄丘之葛藤自比为周王卫侯大葛藤的一节枝梢:大家都是周人同根,你干我枝,是以一种复杂场景相关于另一种复杂的场景的意象双关。“南有樛木、葛藟纍之”,也是意象的双关,暗喻君子为樛木,族众为葛磊,互为依存。“常棣之華”,通假为“堂弟”,成为兄弟的代名词,音之通假也。“揚之水、不流束薪。”,通假于“束信”,即盟誓,“不流束薪”就是不流于盟誓。七月则将此方法用到了极致:以篇章之文意双关。第一种文意相关在七月流火武王陟一文已有介绍,就是历数周礼春季之月令,即春季籍田采蘩劝蚕之賦政之法,还有相关的物候,双关于宗伯春祭,为国风怀祖的标准笔法,言“条桑”而指“伐丧”,言“采蘩”而指宗庙之事。第二种双关则契以武王的葬礼和成王元服之史实,所以首三章首三句叠唱“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不仅仅是铺陈天时流转,新王冠礼之国事,更是纾解其无比哀伤之情而不禁喃喃吟咏。以下乃七月首三章的另一种解读,尝试解析前三章和武王丧礼的相关性。第一种文意已在流火之月武王陟一文剖析,以下或有提及。 “一之日觱发”所指是武王崩后第一个月的重要事项或者最具典型的事件,“一之日”并不特指历日,而是指武王崩后的第一个月,有如今日之语“那开始日子”,“二之日”则似“再后来的日子”。周公同时巧妙的利用了周历碰巧于”那开始的日子“契合的机巧而为此巧文,将“那开始的日子”,“再后来的日子”于周历之正月,二月对应。“发”有可能指武王之名姬发。从音读“觱”解为俾,使动的意思。其意义可能涵盖了武王始崩一系列仪轨的全部或部分:始死复(招魂、复魂,此仪式当发生于十二月,此仪式之后,武王被认定真死,时间也进入到下一个月,即所称的“一之日”)、楔齿(因死者牙齿紧闭,不便含饭,所以把齿楔开)、缀足(即将二腿缚紧,使其平直)、沐浴饭含,有殡(置棺于两楹之间或西阶上)等等。从字形来看“觱”有以角(象牙鹿角之器)楔齿含(古音同咸,今之秦腔粤语依旧)饭的隐意。 “二之日栗烈”则是第二个月的典型事件,可能有大敛奠(即奠祭),成服(主人以下开始穿上丧服),朝夕哭奠,其棺椁众人就列而哭,“栗”通假于慄。舜典有“直而溫,寬而栗”,当此栗也。烈,有列鼎簋烝享之意,享祀之食也;也有众列之意,众人慄列于殡也。 “三之日于耜”指筮宅兆,就是定墓地并掘墓。以农具“耜”指代土工甚至军功,也仅存于周初的诗篇了。破斧有“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列举了一系列木工的工具,其一反映了诗人该部人马平日都是木工,其二也表明了其作于西周早期。虽然周人以后稷甫田为无上荣耀,但是农具出现于国风仅此例,于小雅有大田,于周颂有两例为載芟和良耜。这大概反映了开国之后,君子大夫文明昌盛,专注于六艺而跟土田和庶士越来越脱离了,也反映了周頌的古朴。月令有“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獺祭魚,鴻雁來”,“三之日”乃周历三月,夏历正月,此月解冻而开始土工掘墓,也是天时所限。 “四之日举趾”指周历四月奔丧。“举趾”乃双指,既指王官发丧去国,也指各路诸侯赴武王葬礼。春秋左传有“天子七月而葬,同軌畢至,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士踰月,外姻至”。周行所达,其人赴王喪也。举趾当分别作解,“举”乃诸侯大夫“举”助葬之器赴丧。春秋左传隐公三年有“武氏子來求賻,王未葬也。” 赙即助葬之明器。 至此下葬前之大事逐月遍历,下葬乃至痛之时,或病痹于心难为笔墨,或隐忍略去,或难为等身于武王而自述自灭,周公遂叨叨以“七月流火”带过,清舒一气而哀伤之绵绵无尽也。“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就是人生,这更是王朝。 流火之月武王陟一文论述了六月葬武王而诗作“七月流火”的原因,春秋左传也有相关葬仪“凡夫人不薨于寢,不殯于廟,不赴于同,不祔于姑,則弗致也。” 此论鲁侯夫人之葬仪,有五大阶段。“不祔于姑”就是下葬后的第四阶段虞祭和班祔。此后长达七个月的天子葬仪才算告一段落。再后,于服丧期间,还要举行周年奠祭,即行小祥祭,死后二十五月时行大祥祭禫祭,春秋左传之吉禘也。至此三年期满除丧。 至此,又一个大大的问号出现。“一之日”是指周历还是仅仅指武王葬礼之月份?我认为都有可能,私以为实指武王半年丧礼之日而虚指周历更真实,更合情合理。同时杂以春日祭祖之情,以景托情,是诗经里常用的写作手法,让言志之诗中一打动人心的历史片段与后人之日常生活永久连接了起来。比如“关关雎鸠”,于诗自是其日诗人所见之景象。而今人在春日看见听见雎鸠时,其关雎之情自然暗涌于心。这就是首三章实写籍田物候之月令,暗写武王之葬仪,再呼应于周人春祭之常的三重相关,后人无论行月令耕作,或耳闻目睹相关物候,或参与春祭,都会联想到七月一诗而追思武穆。以武王葬礼为绳,再看二章三章,其意似及非及,似是非是,就是这个多重意象相关的手法。“春日载阳,有鸣仓庚。”的关键词是春日和仓庚。礼记月令有“始雨水,桃始華,倉庚鳴,鷹化為鳩。”,夏历仲春之月,周历之四月。从时序上接一章之“四之日”,但是于通常的历法之道有矛盾之处。七月行文虽然没有明确其月份,但是从物候和时序文意来看,所指周历四月无疑,那么“春日载阳”就说明了周历(也可能是仅仅是周初)于四时并不是有序对应的,不似夏历,也就是今日之农历,一二三月乃春季,四五六夏,七八九秋,十十一十二冬日。 七月言日月,就流火之月武王陟一文以文意分析“七月流火”等首三章皆言周历,余章言月则指夏历。就本文基于竹书纪年的分析来看言月皆夏历。“七月流火”则因其字形而双关五月七月,就具体的星象所指也可能是双指,或从正南星轨顶点开始坠落,或没入西方地平线,即大火星于周历七月从中天开始下落,也可能是夏历七月大火星没于西方地平线而流,均可对应于武王下葬礼毕。周公本意为何,此七月或周或夏,本文不做定论,此涉及三代历法正朔的学术问题,自汉以来,无数能人志士殚精竭虑至今也无定论,且在此列出俺的观察吧。 西周若干可靠的历日支点/叶正渤有“青铜器铭文中的纪时是当时历法的真实记录。西周金文的纪时主要用王年、月份、月相词语和干支四部分组成,也有只有三部分或二部分组成的,有些还有王名记载”,指明西周金文都采用周正。其例如“兮甲盘,铭文[唯五年三月既死霸庚寅,王初格伐猃狁于余吾]。今本《竹书纪年》[宣王三年,王命大夫仲伐西戎;五年夏六月,尹吉甫帅师伐猃狁,至于太原。]” 而小雅六月也有“六月棲棲、戎車既飭。”都是指尹吉甫随周王薄伐猃狁的事件。也有说金文不写王年的则采用夏正,此有鉴于兮甲盘铭文曆日在公元前823年5月15日(夏历三月廿五日)。粗略总结:西周金文大多采用周正周历。 逸周书,竹书纪年通常被认为采用夏历。比如成王四年有“夏四月,初嘗麥”。月令孟夏(夏历四月)有“農乃登麥,天子乃以彘嘗麥,先薦寢廟”。 今日尝麦当于夏历五月,若以周历记就是七月。周历之四月就是农历二月,刚刚龙抬头。所以竹书这个记载绝无周历的可能,夏历是唯一的可能。春秋左传成公十年有“六月,丙午,晉侯欲麥,使甸人獻麥”,此乃六月尝麦,奇事也,或其春秋晚期历法大坏,所谓礼崩乐坏也。竹书之四月尝麦,可能是历法的盈缩偏差,也可能周初气候的温暖,也可能是有那么一小片地气不同,新麦早熟。时至今日,关中农村还流行“算黄算割”的俗语,指其为四声杜鹃叫声,催促农家不要坐等,麦子黄了一片就收割一片,所谓龙口夺食,以防仲夏暴雨毁麦。总之夏四月尝麦在夏历是可能的。然而竹书纪年所书王即位都是正月,如成王元年有“元年丁酉春正月,王即位”。从逻辑上跟西周金文采用周历有本质的矛盾,不可能彝器铭之周正,而王即位之大日采用夏正,从本质上来说二者都是告祖祭天之事,周之大事,必用同一种历法,周正最为契合,否则“我无以告我先王”。历数和正朔,今本竹书之真伪,此乃历史难题,且放一边。然竹书之真,诸多前人也证明其不能全部否定。 以本文和可知历史逆七月之情,而不陷于考古和历法正朔之争,乃本文宗旨。既然历数史实多有争议,本文其逆七月之情也作多解,七月或指周历大火星西流,有启新之意,或指夏历七月大火星入地,两说均不违武王丧礼毕之文意。“九月授衣”或指周历或指夏历之成王元服冠礼。无论周九月还是夏九月,冠礼不在正月都是蛮诡异的一件事,此为七月牵连出的一个小谜题。第三章“条桑”即伐丧也,合于通常所谓的蚕月。查月令,三月劝蚕,四月献茧,都可为蚕月。本章“七月鸣鵙”从文意和月令上讲应该是周历七月,或其七五之形讹而言夏历五月。其对文“八月载绩”于月令周历八月对应,“是月(夏历四月仲夏)也,命婦官染采,黼黻文章”,丝麻妇功也。由此可得出七月中历日的最可能的结论,首三章之日月所指,或言某月均为周历,或言某之日,乃武王丧礼月份之序,此月序恰巧合于周正。首三章言周历而绝无夏历,其启新之意洋洋也。章尾“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是对“无衣无褐”的回答,也是双指,衣故王以寿衣,衣新王以“授衣”。至此前三章怀祖悼王之情告一段落,进入了专陈农事的四,五章。而当我们回顾前五章,连读之下,竟然文意连绵,是不折不扣的铺陈农事的正雅之诗,此为豳雅也。 以“一之日”指武王丧礼之第一月,且若武王丧礼毕于七月之说不虚,“七月流火”乃周历也!,其时大火星越过南天顶点,始流。“九月授衣”乃夏历七月,孟秋之时,合于竹书之“秋,王加元服”。私以为竹书纪年的西周相关历日极大可能是周正,且杂有夏时!本文结论如下豳风七月之物事葬礼时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