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孔子

05Sep/23

论语为政篇之“知”言

知字于先秦乃盟誓之意,一般为新君立位与国人公族向太祖所作之盟誓,可以看做国盟国誓,国政权柄之基也。知字的分析详解可参知,先秦起誓也一文。以下抛砖,且以先秦之意对孔子为政数言作出另解。 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非言求知之事,此言收于为政,皆君子国事也,“诲女”即言晦于汝(子路)之意,此乃孔子设问子路:若作盟之誓言对你自己有所不利(晦暗),你会与盟言誓么?(凡盟誓,你)应该有两手准备:若与盟成誓就应该依盟誓而为,也可以不与盟而不必拘泥于盟誓之为,这才是盟誓之道。此言乃孔子告诫子弟,盟誓之道重在明察利害,若无益于己,则不必与盟,更不必受到盟誓的约束。 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样言君子国事:保持故盟而多建新盟(友),这样你就可以成师作军了。此言乃君子作军用兵之道。 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乃言碰到不守信用的人,无需结交言盟,(若无盟誓和信用),就如大车小车无輗軏,车身关键部位稀松易脱,即北京俗语“掉链子”; 为政“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子张的问题是可以作延续十世的盟约么?也就是盟约的效力可以延续十世么?父亡子即乃古之二世,兄终弟即非二世,乃同世也。孔子分析三代历史,殷商之盟延续了十世以上(大概十七世,存疑),因为是吸取了夏朝的教训;周朝吸取了商朝经验,同样可以达到十世以上(到孔子周敬王时有周将近三十世),考虑到有周定鼎八百年,周朝至少可延续四十世,周之继承者在汲取了三代之经验教训后,可以作百世之盟。王天下而成百世之朝,十世百世之盟皆指太祖于天地之盟和典册,国之根基也,后世新君继位皆承祖志祖盟,此即所谓十世百世之论的缘由,跟旧约之约柜同理。若以孔子之言逆向推导,周朝之继位当有百世之命,那么周朝理论上应该是五十世之命,商朝有二十五世而夏朝当在十二三世,这个推导似乎与现代历史考古不完全符合,私以为孔子当更了解三代之史情也。 论语为政篇皆孔子教诲子弟国政之法,非求知之术也,以上数言皆非例外。

30Apr/23

八佾之哀公问社和豳风“二之日栗烈”

八佾“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问社乃问社稷,治国之道也,宰我以谐音梗谈论三代之道,即夏后氏伐木以公,殷人以白(伯),周人以祭祖之礼(栗)为社会的价值基础和社会构建的方法,木形上有三枝,下有三根,中间汇集于本,其象乃血脉家族也。栗在此形音皆取义,即西(亡人)和礼。夏后氏之公即公共利益和权力,典型事件就是大禹治水,为公天下而得天下,殷人之白即伯,老大的意思,应该就是春秋所说的霸,以大小强弱来构建社会等级,就是武力治天下的意思,而周人则主要倚靠周礼。周礼的核心就是宗法血缘等序制度,最显著和典型的体现实操就在丧仪和庙事,子曰”遂事不諫“即丧葬之事不可再议了,就是说周礼有不符合时代的内容,应该淘汰更替,就如古人逝亡,不需要再就神尸于几坎,问卜坎穴(咎)了,即不需要再行庙事以贞卜于烈祖,皆指的就是”周人以栗“,说(兑),谏和咎三字皆指谋国之贞卜建言和成兑,即谋猷以至功成的过程,由此文观之三代具有贞卜之术,但其卜问之方不同,夏后氏以利,殷商以天,姬周以宗祖。孔子此言乃”敬鬼神而远之“之异辞也。 诗书多有言栗,皆祭祖悼亡之意。栗乃祭亡也,其象木上有多亡人(西);唐风秦风”隰有栗“皆指地下亡人;秦风黄鸟”惴惴其慄“则为悼亡之心也;豳风东山“有敦瓜苦、烝在栗薪”之敦烝皆祭祀之事也,瓜栗乃宗祖之象也;大雅生民”實穎實栗“言育人悼亡以实也;皋陶謨”寬而栗“言为宽厚者必须以悼亡怀远之心,否则宽厚则不行。豳风“栗烈”之意明矣,烈祖合祭也。

06Aug/21

Chinese poem illustration/鲁颂 駉/佚名 Thinking no evil

Chinese poem illustration: 鲁颂 駉/Lu Song – Strong Horses by Anonymous Full video also available at Bilibili: 鲁颂 駉 Till 9:59 is a short briefing on Lu Song(鲁颂), which is considered asRead More…

16Jul/21

论语“寝不尸,居不客”含义新说

“寝不尸,居不客”的意思:在家在私下场合,要低调做人,即使是一家之主也不要把自己当老大。在公,在庙堂,即使不是老大,要有主人公的精神,不要把自己当客人。 后世理解错误,主要是对先秦建筑形制的疏忽,以及对“尸”字和“居”字意义不清晰造成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尸就是尸位或者主人,是庙祭的核心和老大,代表邦国或者大家之主。“居”就是家室,庙堂里祖宗牌位所居之室,先秦时期国之大事上告下达的场所,也就是后来的朝廷。此处“寝”对言“居”,就是“私”对于“公”的关系,同理“尸”对“客”就是现代汉语里主客的关系。在建筑形制上就是前庙后寝,在现今生活仍有遗传:乡下老屋,城里四合院,前厅堂乃接待客人议事起居之所,中有祖宗牌位;卧室在其后或两边为寝。北京故宫也有这个影子,将太庙从朝堂里脱离出来,置于左前,不同于上古庙堂之一体。寝庙合称宫,字形就是两组建筑。 以上新说,再来考察论语全文如何?“寝不尸,居不客。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寝不尸”之意和“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含义类同,详见此文:“典”亮百年|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