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nupedia

26Jul/09

从一个母婴类网站开始的臆想

偶然得知一个朋友利用业余时间跟别人合作一个母婴网站,网站刚刚开始半年多,正处于迷茫的坚持,坚持的迷茫阶段。看看alexa的统计,流量偏低,停留时间和PV都在1左右。 加大投资,吸引流量,对个体的投资网站经济上不是很现实,更因为很可能是饮鸩止渴,在没有稳固的技术特点和客户基础的情况下的爆发,跟超新星一样,闪亮过后,在瞬间消耗了不亚于太阳终生所放射的能量,失去对自身重量的支撑,坍塌成中子星甚至是黑洞。 在我看来,创业初期的偏执和狂热已经减退,这个时期反而是创业网站的最美妙最关键时期。对互联网的认识和远见,自身的商业和技术创新能力,在这个时期才会得到最真实的检验和发展。进一步创新,坚守一份信念,这样的故事在诸多成功的互联网公司都可以发现。最喜欢的是维基百科的故事。 维基百科之父吉米·威尔士突发奇想,创建线上百科全书Nupedia,其内容是由各领域专家透过同行审评(peer-review)过程,检查确定后才发布的。这个观点在现在看起来不过就是协同生产(collaborative production)在百科全书业的应用。在经历了互联网初期带来的共享热潮之后, 协同生产成为当时的热门互联网模型。 维基的第一名雇员拉里·桑格博士花了数星期的时间制定整个的流程,之后在2000年宣布了Nupedia的成立。令人意外地是在即使在招募到了第一批志愿者做顾问,以及相关的学者,进展异常的缓慢。桑格博士意识到流程可能是产生百科条目的绊脚石。碰巧桑格经人介绍,知道了维基这个小软件,就决定用维基这个软件来产生Nupedia的第一批文章。2001年1月10号,维基作为Nupedia的附属工程上线了 Wiki引擎,或称为Wiki软件,是指用来架设Wiki的软件。广义来说,即是一种软件能作为网络共笔,供网友自行编辑,并最终集合成完整的数据库。狭义来说,即是能达成维基百科样式的软件。世界上第一个维基软件由软件工程师沃德. 坎宁安于1995年创造。维基是夏威夷语,意思是“快”。 沃德希望创造一个用户易用的知识库, 帮助软件社区共享软件设计的知识和技巧。 维基软件和Nupedia最大的不同是:维基软件从设计理念就认定使用者是彼此互信的,所以舍弃了一般的协作工具里的复杂的角色认定和流程。打个比方,维基软件就像一个企业,董事长之下没有CXO们,更没有中间管理层,都是一线的员工。董事长仅仅需要定出公司的长期目标,具体的工作和管理都是每一个一线员工自我实现的。所有员工都是peer-peer的对等关系。从某种程度,董事长也不可独断专行,所有员工的民意可能是最终的决定因素。 让我们记住个这个名字波特兰模式知识库(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第一个维基软件,还有其创造者沃德·坎宁安。 仅仅几周的时间,维基百科的文章数量就超过了Nupedia,到2001年底已经有15,000篇文章了,而且增加的速度还在加快。拉里·桑格认识到这个趋势,辞去了Nupedia总编的头衔,自封主组(chief organizer). 现在可见的原因,这个头衔在维基世界里是没有的,事实上拉里·桑格因为其职能的冲突及其对内容审核权利的要求, 在2002年3月被辞退了。Nupedia计划也于2003年9月26日中止计划。 在一个新技术出现后,如果最终被大规模应用,必然会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核心影响力存在于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同样重要的是对生产的组织方式的影响。具体到互联网, 没有人现在就能对互联网带来的影响有一个结论性的论断,所有对互联网有兴趣的人仍然在探索的过程中。可观察到的有以下几点 知识分享的成本趋近于零 传统职业领域出现大规模的业余化 组织的成本趋近于零,带来了传统上不可能组织起来的微小群落的繁荣。 组织形成的速度和组织行动的能力,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新型恐怖主义,闪客,众包(这个WIKI条目是我刚才添加的。。。) 搜索技术的普及使丰富性成为可能,并深入大众。也就是长尾。 在维基的故事里可以明显的看出技术影响的双重性, Nupedia的失败是因为它仅仅关注了生产方式–协同生产,而生产的组织形式还停留在上一时代–每个企业的核心就是由所谓的Org chart组织结构图和code of conduct行为准则之类。拉里·桑格花了数星期的时间去建立这些规则,最后在维基的实践中统统都抛弃了,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