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Dec/21

法海有渡,回头无归

近日卢君带我游京西名剎法海禅寺,伽蓝四进三阶,沐冬日暖阳,离离于蓝天白松红庑黄瓦,更有壁画一绝。曾过陕博唐墓壁画,永乐宫,北岳庙等传世壁画,从未见精美如此者,以沥粉堆金、叠晕烘染等技法营造出掐金错石式的浮雕画卷,金碧迷幻,更不用说以珍贵的羊绒处理画基以永保,以壁画和十八罗汉雕塑互为营造的艺术创造,以俺不谙绘画艺术的双眼,也知道此处乃国宝独一,其繁复,奢华和精工,古壁画中再无他家。登高藏经阁而回望,正南方永定河东西穿行于融融烟尘,左右翠微支脉环抱,好一个三界奕奕,龙潜于渊的宝地。更有山门前四柏一孔桥之小溪,似人工修造的兆域疆界。凡此种种,皇家气派尽显。 山门有法海寺的两通碑刻全文,其一敕赐法海禅寺,其二法海禅寺记。细读之下,其文意于法海寺的皇家规制相左,甚是奇异。 奇异一: 敕赐非敕建,发愿和庙主不是皇上。一碑作“正统八年癸亥十月先蒙钦赐额曰法海禅寺”,记碑作”事闻敕赐名法海禅寺“。两文共同点都是”赐名“,记碑”事闻“明明白白点出皇上乃后知后觉。两文中庙主御用监太监李童”累蒙列圣宠眷,洪恩无由补报。欲建梵刹,虔奉香火,原藉佛力少酬答焉”,”自以遭遇盛时,致身荣显,朝夕在侍,近被圣德之宏辞,诸天地思崇建精蓝,埽诚诸佛以图报万一而未得”。太监之主本皇上也,其发愿建寺祀奉故主无可厚非,史实却也罕见。尤其是建庙祭祀皇帝而不报准当朝皇帝,先斩后奏,这李童是何许人有如此大的恩宠和胆子?此疑点之一,祀奉故皇而不点其名,此疑点之二。 对比其时第一大太监王振(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宦官一:帝方倾心向振,尝以先生呼之)所建太清观之英宗敕赐太清观碑文“朝天宫大德观主持周思德,同其徒太常司丞顾敬,周士宁;道录司右至灵周道宁,右玄义孙道玉,以事太宗文皇帝仁宗昭皇帝宣宗章皇帝今上皇帝。三十余年深沐列圣洪恩,思无补报,遂以累蒙所赐金帛购兹吉壤,创建道观,上祝皇图巩固,帝道遐昌,圣寿万年;下为生民祈福,正统十一年六月初四日”。此观庙祀本就是皇家机构朝天宫,太常司和道录司之曹吏,其报皇恩而起观庙,可视为国庙的分支,其所报之主明明白白一一点到。更有意思的是撰文者同敕赐法海禅寺碑,即太子宾客,国子监祭酒,列于明史.列传第五十七的胡濙,后面还要重点分析此人,其人也是我初读碑文而惊奇的因素之一。 有关英宗的敕赐广宁寺记,此碑文乃立于成祖时就当了宦官的王彦的家庙。成祖伊始,命臣多有宦官,最著名的就是郑和。王彦也是响当当的一号武太监,曾陷阵靖难之变,镇守辽东三十载,殉主于土木堡。立此碑时值正统五年其年将七十,“立禅宇,卜寿藏”,修庙为坟也,此乃宦官的身后大事,大多数宦官修立的寺庙都属于这一类。 常人归家,为鬼还庙,这是古人的信仰。宦官等同于”出家“,所以死后不能归于其宗人家庙,只能借鉴仿照子孙庙的制度,建庙以自求烟火-借神佛禅宇而自得配享,以求得身后转世或永祀万年,达到类似宗祠之鬼被后人供奉的效果。更有常人因皈依佛道,故去后置其牌位于佛堂道场,以求法力轮回,这是佛教以来对后世的另一种追求。还有一类特殊群体死后无归,就是所谓的游魂野鬼,大多是不能寿终正寝而死于非命的。要么于宗祠招魂归庙,要么就地建庙供奉。著名的有唐玄宗于山西高平建骷髅庙就地祀奉长平之战的四十万亡魂。北京法源寺(唐悯忠寺,明崇福寺)是唐太宗为东征英烈建造的安魂祭祀的庙宇,碰巧此庙也有明英宗的敕赐碑,重建崇福禅寺碑记有”谨以事闻,敕赐今额“,此句跟法海禅寺记的那句几乎一样。不过此处英宗的后知后觉并不突兀,碑文有”上命施佛经于诸寺,过其处,僧相瑢为道其始末,且言欲重修,建工费浩,繁力莫能逮。公因慨然,发心乃告于同列”。重修金身的发端乃皇上遣内侍官(太监)宋文毅施经诸寺,宋触景生情,在住持相瑢的感召下募资修庙,后为英宗所知而敕赐名额。这是正统七年的事情,修庙的发端和敕赐的缘由交代的清清白白。 先秦时代的人生观也体现在前庙后寝的建筑格局,其反映了自父母生人,其人有人鬼两世,“家”之前庙后寝的建筑格局,乃人鬼共有共存的物理空间和精神归宿,“之子于归“,“胡不归“,“辞庙”,“风雪夜归人”…于古人都是人生终极的感叹,是人生第一事。汉魏佛教的传入带来三世的信仰,比中国古典人鬼两世增加了前世之世,人鬼万物可以轮回往复。自此中国“庙”的概念泛化,佛寺也可成为信佛之人故去后的牌位(魂魄)居所,皈依于彼而祈福于三世佛以求轮回。表面上两者信仰不同,共通之处都是关于世界及人鬼之造化。居牌位于佛寺而望来世,或居太庙家祠以待后辈永祀,不亦可乎? 总之,庙必有主,或人鬼,或神仙佛道及其供养人,同理发愿建庙必有所信所祀奉之主。考察佛寺供养人的生平和其发愿,是了解一个“庙”的根本。 法海寺的发起人及供养人李童的墓位于法海寺西南山坡上,此行并无造访,就其位置而言更像是陪葬。其墓碑御用监太监樸菴李君碑文附后。李童不见于明史列传宦官一/二,“公生洪武已巳”即1374洪武二十二年,“永乐初,公尚幼,龱龱天姿秀爽,举止老成,被选入寺”,以1403永乐元年记,“尚幼”的李童入宫时年已14周岁青春期,“被选”乃被成祖强征入宫也。以庐陵西平堂李氏之显族望门高龄入宫,当是靖难之变所掳掠。武太监王彦(建州女真人,父亲萨理蛮率部属归附明太祖)属于边民归附后,选其年幼二代入宫。李童碑历数其祀奉成祖及仁宗宣宗之功劳,“正统丁巳,公重念列圣宠锡,洪恩无由补报,遂将所赐段绢银钞并罄倾己橐,易买木植颜料砖瓦,於都城之西翠微山创建梵刹一所。完僃,太上皇帝赐额为“法海禅寺”,复於寺右建一龙泉寺”,于1437英宗正统二年斥资兴建法海禅寺,以报“列圣”洪恩。同敕赐法海禅寺,此文委婉模糊点出“列圣”而不似正统十一年敕赐太清观碑文明白点出祀奉之主。英宗难道能容忍如此糊涂之事么?更有意思的是撰碑文者同法海寺,太清观,乃光禄大夫、少傅兼太子太师、礼部尚书、前太子宾客兼国子祭酒胡濙。此碑立于景泰四年,国士行文,凡涉李童法海,都是糊涂帐,不得不称奇讶异。 北京东城的智化寺是王振家庙,现存立于正统九年的敕赐智化禅寺之记,撰文者署名已被凿去,从文意和典故来看当是王振本人。“尊祖敬宗,报本追远”乃建庙本意,“凡百工材之费一具己出”。也委婉解释了天佛祖三者乃同,宦官当以敬佛代替怀祖,这应该就是有明以来宦官大建家庙以享身后的核心原因,见诸碑文有“盖以保本追远为主,其次增延福寿济渡幽显于无穷也”,以佛理打通前世后世来代替祖宗之制,以佛寺来等同宗庙家祠令身后得到供奉。这篇碑记,从立意到出资,从法理到目的,交代的清清楚楚。今戒台寺的敕赐万寿禅寺碑署名司礼监太监王镇,就是王振。其碑文“暇往游顾山川之佳胜,抚遗迹之宛然,共发诚心,图复旧刹,遂举圣所赐金币,诹日之吉僦工”。此文也有神秘,“英偶偕同志阮简陈卫平口口豆裴发国”之“英”是谁?碑文和碑阴供养人名单都没有进一步揭示,此碑正统五年所立。 以上考察了明英宗几通涉及宦官观庙的敕赐碑文,其行文从缘起,行事资材到目的无不明明白白,除了涉及法海寺和李童墓的三通碑文。更有趣的的是法海寺和建庙人李童墓的糊涂碑文都是京城顶级官吏和文士,礼部尚书,国子监祭酒胡濙所撰写,与所撰敕赐太清观碑文之条理清白形同二人。这个胡濙是谁呢? 胡濙就是奇异之二。此人位列明史列传第五十七高谷·胡濙·王直卷,而王直就是法海禅寺记的作者。列传有:“胡濙,字源洁,武进人。生而发白,弥月乃黑。建文二年举进士,授兵科给事中。永乐元年迁户科都给事中。”“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五年遣濙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濙以故在外最久,至十四年乃还。所至,亦间以民隐闻。母丧乞归,不许,擢礼部左侍郎。十七年复出巡江浙、湖、湘诸府。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登科建文之朝,靖难之变后转投永乐帝,不久成了永乐帝的腹心,司职调查建文帝的迷踪,这基本就是胡濙一生最大的功业了。皇位兴废自古乃帝王第一要事,以一人之力,对永乐帝一人负责,此人位置之重不言而喻。结案描写也很精彩“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四鼓即凌晨1-3点,漏下之意为四鼓已过。几乎已是彻夜长谈了。自此永乐帝”至是疑始释“,即建文帝的迷踪已晓。从文意来看,建文帝也不对皇位有任何威胁了,大概率此年已经仙去,早就掌握知晓建文帝行踪的胡濙这才敢上报朱棣,以了悬于自身二十年的危难。以一人之身涉君王之大害,而”濙历事六朝,垂六十年,中外称耆德。及归,有三弟,年皆七十余,须眉皓白,燕聚一堂,因名之曰「寿恺」。又七年始卒,年八十九。赠太保,谥忠安“,得保善终,难道此人有通神之力?其初生白发,满月转黑不就是么? 纵观胡濙生平,以御用CIA和礼部学部第一人的身份,包揽法海禅寺和其默默无闻的太监建造者李童之碑文,虚构法海禅寺之缘起(一梦),模糊供奉之“列圣”,不详所乞之福,奇异也!读王直法海禅寺记也有同感,字里行间都能看到两位国士捉笔时抓耳挠腮的样子。联系胡濙生平,此难言“列圣”难道是建文? 明史恭闵帝有“或云帝由地道出亡。正统五年。有僧自云南至广西,诡称建文皇帝。恩恩知府岑瑛闻于朝。按问,乃钧州人杨行祥,年已九十余,下狱,阅四月死。同谋僧十二人,皆戍辽东。自后滇、黔、巴、蜀间,相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正德、万历、崇祯间,诸臣请续封帝后,及加庙谥,皆下部议,不果行。大清乾隆元年,诏廷臣集议,追谥曰恭闵惠皇帝”。 十三僧人扮建文帝的举动,绝不是妄人之举,乃是为建文翻案的行为。或由建文之遗志,或起庶民之议,看到政治环境宽松,或闻京师之风,抱着必死心来抛出建文帝的法统庙谥问题。这个禁忌议题自此打开,一直到崇祯年代都是朝政的重要议题,皆不果行。明史列传第一后妃有关诚孝张皇后的一段记录,也从侧面揭示了这个议题的分量:“正统七年十月崩。当大渐,召士奇、溥入,命中官问国家尚有何大事未办者。士奇举三事。一谓建庶人虽亡,当修实录。一谓太宗诏有收方孝孺诸臣遗书者死,宜弛其禁。其三未及奏上,而太后已崩”。 其时张皇后实乃掌权者,临终召二杨所论乃国之大事,其一曰建庶人,其二曰方孝孺案。建庶人就是建文帝的第二子(或指建文帝),修实录就是定庙谥,给建文帝盖棺定论。方孝孺案是建文帝案的一个小分支。只有理顺了建文帝的法统正朔,成祖朱棣才可能溯源追祖,完全具有大明法统。这就类似于我们改革开放初期“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理顺历史上的大是大非问题,统一思想,才能放下包袱,快步向正确的方向前进。法统正朔或社会的理论基础有瑕疵,带伤前进,轻则温水青蛙,重则蚁穴溃堤。张太后和英宗本有为建文定庙谥之心,一步一步解决建文帝的历史问题,但是不久土木堡之难和英宗复辟,又加多一位大明的非命皇帝,从此解决大明帝位法统嗣序的可能性基本殆尽。回头看,云南僧谎称建文帝案的主要决策者也是张皇后。从时间上看,张皇后应当是建造法海禅寺的决策者,这也是她最后的重大心愿,只不过没有看到法海禅寺落成之日。重修崇福寺(法源寺,宣德十年)和万寿寺(戒台寺,宣德九年),大概率也是张皇后所发愿和决策。 以上乃奇异之三,宣德末年到正统七年间,张太后主理朝政,这些以宣宗英宗为名的敕赐之命,修造庙观之举,大概率都出自张太后的决断。正统七年后,实实在在就是英宗之命了。这些涉及张太后和英宗的敕赐庙观,有奖励宦官子孙庙的,如王彦之广宁寺,王振之智化寺,有祈福列祖列宗和社稷的,如太清观,万寿寺,有不知所谓的崇寿寺(可能是为重病的宣宗乞寿), 还有本文所论之主题:神秘莫测的法海禅寺。虽然史料没有任何提示,两通碑文漏洞百出,冥冥之中,我感觉跟建文帝有莫大的关系,其“列圣”大概率就是指建文帝及其血脉。以法海普渡建文帝之亡魂,归其帝位于佛于天。或归其位于太庙,或独立宗脉配享于法海禅寺,当时的谋划今天已经很难判断了,然法海禅寺之奇异,其时今日无一寺可及,归结如下: 帝王宅之风水 黄瓦,庑殿顶,三阶台地乃皇家之制 壁画之奢华和精工,乃所见今存壁画第一 八棱经幢铭文坐实了法海禅寺乃工部营缮所承建,此工部机构专门负责皇家建筑的营建,修缮。对比其时权倾天下的大太监王振之家庙智化寺,无有一个以上皇家印记,说明李童乃李鬼,也是陪葬,其墓碑“御用”二字,古意即为皇上的人牲,陪葬。法海供奉配享之主必为帝王。 法海禅寺大概率缘起建文帝冤魂,假手张太后和胡濙而成,且托英宗之名耳,名臣“三杨”当为主谋。法海禅寺的种种独到之处,当与张太后有不可分的联系。对古画有研究的,可以从庙主建文帝和供养人张太后两个角度参研壁画,也许会有新的发现。胡濙“正统五年,山西灾,诏行宽恤,既而有采买物料之命”,其撰写的李童墓碑有“易买木植颜料砖瓦”,作者不会是把自己的功劳安插在李童身上了吧? 敕赐名额六十九年后的重修法海禅寺记,再次印证了法海禅寺的神秘和独一。先是“皇太子典玺局纪事御府□太尉”游览法海禅寺而叹,然后“归遂上其事”,“今上不违睿旨称善,钦赐白金二百六十两。时在上左右近侍及前功德主御用监太监李公,公本并内外衙门太监及官员人等,闻之翕然响应,咸愿捐资,同结未来缘。太监办若干,通计金若干”,“综理相度实唯□□□□□率工役,则锦衣卫千户□□□□□□□□□□□□自贵也”。简单来说就是太子东宫的宦官游法海禅寺后上奏皇上,皇上赐金修庙,群宦官附捐,凑齐了工程款。督造是个锦衣卫千户。从开始到结尾,除了东宫太监,全是皇上左右的内臣家仆作集资督造,这事儿明晃晃就是皇上一人的事儿,其各人等和钱财都是遮眼法,太监捐的钱难道不是皇上的么,不是挂名充数?更有意思的是这句“今上不违睿旨称善”,翻译成白话就是:现在的皇上不违抗圣旨,说好的好的。一般而言,睿旨的含义等同于圣旨,照此解释的话,此句文意不通。此旨当指张太后/英宗之旨也,所以特用“睿旨”以辨别。纵观此记,所述事实当不虚,但文意依旧模糊隐晦,其一要遮掩法海禅寺的秘密,也需隐饰七十年前太后当政的内情。 最后说几句闲话,香山南麓有一座古建筑,顺治十七年(1660年)修建,取名“敕建万安山法海禅寺”,或北法海禅寺。其坐落的山岭因酷似一只正在展翅飞翔的凤凰,故称凤凰山。每至深秋,山岭红叶遍布“凤凰”的头和身,金碧辉煌的北法海寺恰好落在这只“凤凰”的背上。民间流传着顺治出家的故事,其出家的地点据传为北法海寺。按民间与野史的说法,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并没有于24岁时死于天花,而是在其所钟爱的董鄂妃死后,看破红尘,以死为名,逃离尘世,去西山法海寺(另说山西五台山)出家做了和尚,直到74岁时圆寂。法海之名或有深意? 传说明戌化年间,宪宗朱见帝与妃游翠微山法海禅寺,遇清溪阻,即令伐树搭桥。众侍从欲伐山木,竟均不成材,宪宗笑曰:“即不成材,便不罚它把桥搭。”言罢,扬长而去,众人相视无计,忽一大臣拍手道:“然也”众人急问,曰:“皇上所罚乃指此溪边四柏,岩以之为桥墩,不正合圣心乎。”众人恍然急急动手。帝回见桥成笑言:“谢天谢地,此渡有益深思,犹去,不伐有木,此四柏一孔桥,栋梁天成,当有深意。” 此故事取直木必伐和有渡无渡的切口。逸周书·周祝: “甘泉必竭,直木必伐。”庄子·山木 :“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其哲学含义类似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大树成才,老天必然会砍伐此树。有渡无渡,于人生大事,乃此生赴往生的旅途,能否圆满成行,昭烈宗庙。结合法海禅寺的背景,“直木”乃建文帝被伐,至今无渡。四柏(白伯柏三字同构,柏舟柏树隐喻仅次于天子的君王老大)暗指建文之后成祖,仁宗,宣宗和英宗实乃偏枝四伯,因不才而天成之,其终得以有渡,际遇可称“天成”。“栋梁天成,当有深意”,此说不虚也!Read More…

25Feb/18

暹粒游记:殖民地的后殖民-慈善

狗年春节前意外造访了暹粒吴哥窟。 高棉风情早已如雷贯耳,在巴黎的吉美东方博物馆有殖民Indochine的法人“搬走”的7头蟒和四面佛的石刻(另一个隗宝就是伯希和在敦煌的赃物了)也曾瞻仰。亲临故地,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兴趣,更想听听看看的是当下高棉的风土人情和吴哥窟的规模。 吴哥,Angor, 也就是粤人的NG Gor,近代大量的汉译新词儿不是假借粤语,就是从日语字面搬过来,从满清官话/普通话念来的不适就可以解释了。交通外洋的事儿,看来跟满人一点关系都没有。近代是粤人为先,上海江浙随后。中古时期则是长江下游和福建两广是远洋的口岸。“真腊风土记”作者周达观就是元代温州人士。以下是俺的读后感: 本书元史没有记载,一直颇有争议。传说堂堂元使,小国蜗居一年,竟然没有跟上层政治-国王和婆罗门的交往,也没有对自我使命和使命执行的记述,我也颇为质疑周本人和该书的来历。积极的揣测,有俩可能。其一,周不是元使,而是私差。其二,周的记述的另一半,遗失了。 暹粒五夜六天,买了三日吴哥窟门票,实去两日。第一天小圈,第二天转了半个大圈加半个小圈。向南洞里萨湖游,向西scooter在6号公路骑行30公里,路边村庄转了转。吴哥美景,千万人传颂,“古墓丽影”也渲染一番,俺打卡走过,没有太多惊喜。一路接触旅游点小贩小导游,感慨万千。。。以下均摘抄改编自俺的微博,都是吴哥游当时有感而发,新鲜热辣的。 微博1 2月8日 13:40 来自 千条街道的Android 宁做莽撞行走客,不当谨慎定居人。/济慈 有感于吴哥途中 ​​​​ 微博2 2月9日 12:02 来自 千条街道的Android 西班牙人说“额滴个神呀”,mama mia 2柬埔寨·暹粒 ​​​​ 微博3 2月9日 17:06 来自 千条街道的Android 小小吴哥,简直就是近代现代全球大事记。蒙古人周达观留下鼎盛吴哥王朝的游记,没有一丝惊奇,造访域外小国的赶脚。法兰西人来了以后,惊异“热带”+“东方”竟有如此奇观,是不是也是“文明”呢?吴哥窟自此得到高大上法兰西的保护和夸耀。二战后反殖民,把遗址的法兰西味道尽数抹去,不知道法国还有资金支持与否,即使有也得是默默地,鬼祟的。吴哥小环线的后三个寺分别是日本,中国,印度赞助修复,时间先后也是这个次序。反应了二战后本地区的大国角逐。 日助庙最完整,即使拙劣的修复也瑕不掩瑜。中助庙茶胶寺形制最小,最高,最像个玩意儿,修补石连瞎子都看得见的刺眼,符合我兔不求手段只争第一的性格。印助庙婆罗门庙庞大,更原生,到处乱石,到处巨木乱石交融,布局复杂度也远远超出。天竺人民最求原则,追求精神,无谓现实好坏,也是服了。 2柬埔寨·暹粒 微博4 2月10日 13:21 来自 千条街道的Android 果阿跟开普敦和伦敦人学的渣车没忘,继续洞里萨湖行……印度人租车,啥都不问,给钱就走,柬埔寨人给我上了一课,又试乘了200米才放人放车,按说俺是第一次scooter带人 2柬埔寨·暹粒 ​​​​ 微博5 洞里萨湖游船最好别去,被中学生导游全程教育要慈善一下,多多花钱资助船民和湖上小学。喋喋不休的小导游最后总结俺是他见过的第一个“好心”中国人。零钱全部榨干,只剩下没发现的的一张20刀和暗藏的100刀面值了。登陆前小导游说他是那种大小钱都不拒的人,于是剩下的不到1刀的柬币全给了他和司机,也发现了幸运的20刀还在。总捐助额接近10刀,我是不是良心大大的坏了? btw,喜欢洞里萨湖的话,可以36刀坐船穿湖,下湄公河到金边,游船真的不能坐…… 2柬埔寨·暹粒  微博6 2月10日Read More…

22Nov/17

缅甸纪略之二:殖民和后殖民

一条褐色的大江纵贯,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缅甸,美丽而又困惑的土地。。。 在殖民地,真理是赤裸的,但是宗主国的公民们却宁愿它穿上衣服。—让.保罗/佛朗兹.法农 仰光国家博物馆的第一个厅,是缅甸文字的演化历史。一个边陲国家把文字展放在国家博物馆的第一篇,非同凡响。 缅甸属于汉藏人种的边陲,文化又被被印度深深的影响着。缅甸的史记“琉璃宫史”,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成书,从描绘宇宙形成及毁灭、南赡部洲出现开始,随之中天竺诸国,悉达多,净饭王。。。。这那里是历史,简直是神话啊。编纂者以缅甸的高僧大德为主,而不是宫廷学者。 博物馆展示了将近20次缅甸文字改革之后,缅甸文也逃不脱他的巴利文祖宗的样子。从文字渊源来看,现代缅甸人自认是天竺的后代,也算是顺理成章了。有趣的是,上百个缅甸民族里,只有罗兴亚人是属于印欧语系的,也许其祖先的语言就是缅甸文字的鼻祖巴利文吧。此游记写成后数年,回顾这个问题有了一些新发现:罗兴亚人是近代英殖创造的民族,是孟加拉人的一支,语言也属于孟加拉语,即印欧语系,跟若开邦的古代历史毫无关系。无论若开邦的历史还是近代外来者罗兴亚人,都属于印缅交流融合的核心点,只不过此罗缅融合的特殊性乃籍外力促成。   缅甸主体民族是汉藏人种,文化传承天竺巴利文的上部座佛教,近代被英殖洗脑百多年,不用说,一定是个非常拧巴的国度。五角星型的国土,南面临海,东西北三边都是英殖不断拓边的硕果,小小缅甸,在册民族135个,这也是现在缅甸三边地区冲突不断的根源。   流传故事里佛陀踏足过缅甸的土地,是古时的Arakan,现在的若开邦,罗兴亚人的家园,英殖时才被英国人并入印属(英属)缅甸的。(2021.2补记:罗兴亚人是英国殖民者以孟加拉人创造的族群,英殖在缅甸的打手。若开邦曾是佛教徒的乐园,让英国人侵占,并以罗兴亚人充填。著名播主“好奇大叔”说罗兴亚人被英国人所塑造,以文盲穆斯林和凶残著称) 传说佛陀此行在Arakan留下佛像,就是今天著名的曼德勒大金佛Mahamuni佛像,19世纪被曼德勒王朝从Arakan劫掠。这段历史在Mahamuni庙里的一个油画展厅里,以连环画的形式表现了曼德勒王子不畏艰险,一心请佛的故事。   坐在Strand Hotel的酒吧里,这间苏伊士以东最佳酒店,the best is like the worst。四人点了四杯鸡尾酒,分别代表4个年代, 我的是 Strand Sour 1968,背景的鸡尾酒取名自显赫的pegu club。老烟枪大哥在这里如鱼得水:5星酒店室内可以抽烟,条件是要坐在吧台的高脚凳上。这个条件不高,我和大姐也都兴冲冲去坐高脚凳抽烟了。缅甸人民是个规矩的民族,老大哥在去勃固的绿皮火车上抽烟,都被邻座年轻人鄙视,要他去车厢之间。帝国么,就要这个调调。   “我不能保证教你任何事儿。但至少能告诉你再待在这个国家里一定会染上两种恶习,一是贪色,二是嗜酒。喜欢哪一个你自己选,但不能两个都要。” 孟缅公司的老江湖硬仔(Willie Harding)这样告诉他的新学徒,一个绰号“大象比尔”的一战退伍兵。Bombay Burmah Trading Company, 孟缅公司是英殖缅甸支柱产业柚木业的龙头。奥威尔“缅甸岁月”的主人公弗洛里也是柚木公司的。镇上的白人,除了公务员警察军队,都是柚木业的,差点成为弗洛里”岳父“的拉克丝汀先生正好是“双修”的柚木人。各种证据表明,奥威尔也是双修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