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甲骨文

25May/22

何尊金文“中”解

金文“中”是三维的中心之指事。古时举事,建旗于四方之中以聚人,所以大旗一定插在两维平面的中心。何尊之“中国”就是指华夏千国的路途中心。古时的路途多迂回于大泽峻岭,不可完全以今日之地图的几何中心论。所书甲骨金文,大旗垂直方向中点有一圈,是指事的标志,即此指事在“此”也,上下的中心。由建旗的二维中心,叠加此旗的中心,3D中心也。中央电视“字从遇见你”系列也有何尊“中国”这一集 以西周定洛阳为“中国”来看,西周国境四方的边界大致如下图。可以看出,古籍里留下的西部疆界的记载太少了,我们引以为正史的鲁“春秋”,实为一个“东方”史。

09Aug/21

“妇好”新解

甲骨,金文近于画而未定型成文,所以解读其文,有今日文字的字典式的意义解读,也有看图揣意式的解读,以画面来解读。因此,同一个部首在上下左右的不同,其含义也有不同。同一个基础的部首组合不同的部首,很多在今天被当做异体字,在甲骨文金文年代则表明了不同的画面和意义。 以这个思维, 重新解读“妇好”之“好,当如下:左”子“乃殷商之子姓,代表其族和王权,”女“立于右且戴任(女性头饰,是神祝的象征),即此女佑护子姓之殷商的意思。所谓的两女夹子的繁构,意味着”夹辅“子姓而已。很可能是妇好的谥号,生而福佑殷商,并成辅佐之功,左边之“女”,就是此女佐(作)殷商的意思。妇好名字无论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对武丁而言,此妇的名字大吉。此字是否等同于今日之“好”,实则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里只做了意义的解读,其音读是什么,不一定作“好”,我倾向于非“好”之音读。 甲骨,金文的手旁也有这个含义。比如”右“,楷书之前都是右手,以上取下,以上保下也,”佑“也。”左“字, 各种字体都是左手,以下助上,”佐“也。如果左右手具书,双手持举也。所以自古战功数军实以左耳,盖搏杀时右手取敌左耳也,取“右之”的意思。先秦有关国事之文字遗存,王之仪轨不在右位,就在其中,为肱骨之臣所“夹辅”,取其位“中正”之意。 此引文为妇好二字的标准解读,:”从其墓中挖掘推断她的姓应该是“好”,“妇”则是一种亲属称谓,铜器铭文中又称“后母辛”。妇好的“好”字,卜辞的写法或者是左子右女,妇好墓出土的器物上(比如那件编号为827的觚)还有种很复杂的写法是中间一个“子”,左右各有一个“每(母)”,应该是“好”的繁构。”

29Mar/14

从河流的命名来看中国历史

语言和历史密不可分,本文考察了中国黄河长江流域的干流和主要支流的名称及其文字起源,去透视文字以及历史的变迁。 2020.8.22按:本帖原先都配有图片和甲骨金文字形图,因博客几经变迁,图片已无法访问,建议可访问www.zdic.net查询相关甲骨金文。 闲话一下,春节游宝鸡青铜博物馆,镇馆国宝之一“何尊”, 是目前考古发现“中国”二字最早的出处。何尊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3字残损,现存119字。记述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东都成周之事,可与《尚书·召诰》、《逸周书·度邑》等古文献相互印证,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铭文全文如下: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弼文王,肆文王受兹大命。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呜呼!尔有惟小子,无识视于公氏,有毖于天,彻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训我不敏。’王咸诰。何赐贝卅朋,用作庾公宝尊彝。唯王五祀。  大意是:成王五年四月,开始在成周营建都城,对武王行礼福之祭。丙戌日,成王在京宫大室对同族何进行训诰说:“你的先父公氏追随文王,后文王受天命,武王克商后告祭于天,以这里作为天下中心,治理民众。”成王将贝壳30朋赏赐给何,何因此作尊以纪念。 成周即雒邑即秦朝起被称为洛阳,在西周初期是“天下的中心”—当然这是周人的视野了。考察一下禹贡九州的中原概念:以河南省现有的行政区域为基础,分析中原地区所涉及的地理单元的话,它的边缘区在历史上最少涉及到五个地缘概念,即:河洛、南阳、淮上、河济、河间。而在“中原”的东侧,还有一个未被划入河南省范围的缘地缘概念“泗上”。这六个地缘板块共同的构成了“中原外围地区”,它们所围就的区域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原腹地”,也就是真正的“天下之中”。 洛阳乃东西的要冲,南北晋楚,这个天下中心也不过是将关中泾渭流域加入中原再平衡,就新的地理形势重新东西南北取中而已了, 东部指以安阳为核心的旧朝“殷商”, 以及西部的位于陕西关中西部的周人老家“丰镐”,中心西移了—这个天下好像不是很大啊。 “中国”之意亦即其字面意义, 而不是如今天之天朝的国名。虽说如此, “中国”的字面意义已经长久地深深的刻在了这片土地的子民的思维的最深处,埋藏在其不为所知的潜意识里。考察中国河流名称变迁, 尤其是黄河长江及其支流文字历史,是不是也跟“中国”一样揭示了一些潜规则呢? 中国的河流,自秦汉以来都是称“水”的, 所以江河名称的构造是“江河名”+“水”, 比如河水(黄河),淮水(淮河),江水(长江), 济水(呵呵这个没有现代名称,因为古时济水被黄河下游侵占了,名字也就以化石形态留存于今)。看“水经注”,遍及黄淮长江流域,一律以“水”称之, 以至有“浙江水”,“延江水”,“斤江水”。但是有两个特例“沽河”以及“瓠子河”, 不带水字, 以河结尾,说明早在“水经”成书的汉代, 迟至“水经注”的北魏,河字在北方已经转意,可以取代“水”字了(后注:这个结论有些冒失,古黄河下游有九河之称,以上两个河很可能是九河的残留名称)。 先秦时代,《尚书·禹贡》是中国最早记载河流的地理著作,其中记载的江河共52条,单言其名的47条,占总数的90.4%。以”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为例, 单名为主,“河流名”+“水”的河名沇水也有出处。这极有可能是因为甲骨文书写不便引起的简化,也许在先秦时代,口语中也都是“河流名”+“水”的构成, 只因为甲骨文是要刀刻在龟甲兽骨上而将某些不会被混淆的河流名以单字书写。 古代有四渎,即四条主要河流,在中国古人心目地位很突出。所谓五岳四渎,都是国家祭祀的。四渎最早的总称出自《尔雅*释水》:“江、淮、河、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尔雅成书于秦汉,缀缉春秋战国秦汉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说明直至东周至秦汉时期,四渎是中国最重要的大河,这也可以看成是当时所谓中国的主要区域,珠江闽江和黑龙江流域尚属于域外。 传说的夏代禹贡九州图的四渎,更可能是战国时期的解读 四渎中黄济淮的争斗历史 商朝是中国信史的开始, 我们可以考察甲骨文相关河流的字源来印证一下四渎的重要性。 造字解说 水,甲骨文字形像崎岖凹凸的岩壁上液体向下流泻飞溅的样子。造字本义:从山岩或峭壁上飞溅而下的山泉。有的甲骨文像山涧。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崎岖岩壁的形象淡化为流动的曲线。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变形较大,将篆文表示岩壁的折线简化成一竖,将篆文的四点液滴形状连写成,泉流的象形特征由此消失。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