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音韵

15Dec/20

漫谈音韵的历史研究

音韵有两个层面 第一韵律, 即音韵的规律,可以用于各种发音(语言). 基于中文的韵律可以应用到英文,阿拉伯,拉丁,斯瓦西里。。。当然以中文韵律用于英文不一定是最好的,最适合的。每个语言具体的发音的音素和其词语的组合各有规律,有可能有些汉语韵律根本就无法在英文中达成。而英文自有的特点,也可能存在一些汉语韵律所未发现/不可能具有的韵律(foot, alliteration,assonance, consonance, 似乎也就押韵于长词的中间的consonance这种形式在中文诗里没有,alliteration和assonance就是双声和叠韵)。只有充分的最大程度表现了该语言的韵律才是最适合该语言的。 汉语韵律基本被唐人发明殆尽,有宋之后尽衣钵于有唐。直到民国新文化运动,才开了韵律的新天地,自由体(对应于西语,就是音步自由了)加押韵。可惜并不好玩,所以新诗热闹一阵就淡了。要么我入乐唱歌,要么我继续走唐人之路,时至如今新诗是最不受待见的了,或者说完全隐身于歌。 第二就是具体的字词和发音音素构成。中文音韵的历史争论,无非就是当下的语音跟历史有了变迁,而我们丰富的历史文献和作品又定义了诸多字词的韵脚,这个古今矛盾自有宋以来越来越大,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口头语言偏离了古文字产生时的发音了。 古文字始于甲骨,从周代开始普及,现存诗歌也始于周代。所以音韵和字词的对应始于周代,对应于皇家国都口音。中国历史周秦汉唐,都关中,口音有时间上的迁移,但是发音大概率没有根本的改变,还是基于关中的腔调。周秦汉唐1800年,除了乱世列国时期,新朝起始之时总有些音韵的争论(大都是一帮南人入太学后的争论),从不见有人争论于训诂之学,因为没有必要:你到碑林看看十三经和春秋三传以正字词,听听长安市井以正发音,一切都有标准答案。 训诂之学于宋朝兴盛,无他,都城口音成了河南话,跟唐韵长安话不大对得起来了,而宋人踯躅于盛唐雄文,不能发明纳新。再后都城迁杭州,迁北京,这音韵就乱的一塌糊涂,训诂也成为显学。一句话总结:越重视训诂的人,大概率成长于远离长安的地区。近代广东经济人文始兴,训诂之学大盛就是一例。之前是吴越地区。 类比于英文,其发源于三岛,杂糅海量的外来语,是标准的音素拼写文字,理论上其发音的传承应该有序无误。这么个语言短短200年流传于五洲,各地英语口音之诡异和多样已经不遑论述。如果三岛隔绝于世,世界人民研究原始英文的标准发音,取样于北美,南非,印度,新加坡,澳洲,还有学过英文的日本人/日文的英文外来语,法文/西班牙文里的英文外来语,得出的英伦三岛标准音会是什么样的,切不说三岛口音尚且不尽一统。 这就跟一些人研究古汉语,选取的语言样本地区都是古时的天涯海角和海外,独独不考虑中原腹地,尤其是朝堂京畿的发音一样。

07Jun/19

风骨格律终秦腔

以下短文,原发于5.18微博。因他人中国拳脚功夫的一篇溯源短文,兴我中国诗歌之思辨,记录于下文。简单概括,中国自古诗歌,从三国南北朝期间诗分离于乐,歌诗并举,格律之变始也。原因史实仍需挖掘探研,但从诗文本身的诵读和流传角度,格律于诗无异于翅翼于老虎。所以才有了”唐诗”,否则中国诗歌还会继续走在乐府和少数人精英诗歌的路上。隋唐开创的科举对唐诗也至关重要, 不仅全民普及了诗人,也全民普及了读诗之人和读诗之风。以下小文探讨了格律和音韵的演变,以及为什么唐后诗界繁盛而诗篇凋零。 诗歌风骨音韵,相辅相成。风者,志也,根本立意如郭靖所说:为国为民,而非有宋以来的儿女情长。骨者,音韵也,风志之车马,令辞章行云流水,抑扬顿挫。诗歌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无人论及:受众和写诗人的多寡与普遍。 唐以后缺风骨,宋以后缺受众,所以有宋及宋以下基本不堪入目,也不流行。有如枪炮出,拳脚废(小说,戏剧,音乐行市以及诗歌不立于科举,晚清科举恢复诗歌不过死灰而已)。 音韵有宋已经不传,所以广韵出。自孔子从周雅言至有唐,历1400岁,有解言说字之尔雅说文,却无官方音韵之典,即使魏晋南北朝裂国之久,隋统后的韵书“切韵”并不流行。无它,都城正腔再统于秦地,举子入京,京官外放,孰对孰错,并不需要“切韵”。其次, 诗歌始终是少数人的器具,即使有音韵之典,也没有普及流行。很明显,正音的诉求以乱世为最,南朝士子们苦读诗书各经而孜孜以求何为正音。俟天下一统而正音再统于秦音结束。周秦汉唐,无论裂土战国多久,正音最终以秦地秦腔再统于长安。此字何音?去秦地问秦人便知。 广韵之学大盛,盖都城东迁,都城腔变为汴梁豫声,与秦腔有异。宋人迂腐,不知修订韵书以合当下,固守所谓的唐韵,而与汴梁音不和,诵读诗书则呕哑嘲哳。不得已入乐以咏言而为宋词。千百年来,广韵谬之广也。更无需说都城腔再历吴越蒙古燕赵女真。自宋以降,江南广府把持学术,强解南蛮东夷音韵为周秦汉唐之传承,有如英美强解希腊为其文宗,荒谬之极。 读汉唐,唱秦腔。一家之言,见笑见笑。